来源:兴证全球基金
上周五,兴全商业模式的基金经理乔迁做客“兴证全球基金直播间”,与持有人面对面沟通近期的市场震荡,以及自己10多年的投研经验与心得。牛年以来的调整,如何保持心态坚持长期投资?我们第一时间整理成文字,与大家分享干货。
直播金句回顾
● 单一年度的财富爆发性增长,会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是一个偶然性的事件,不具有可复制性。还会结合一些运气的成分,但是这应该不是多数人可实现的路径。
● 站在2007年高点来看,14年过去了,有些股票的价格站在了更高的水平之上,实现了超过基金平均收益率水平的回报。但是当时用过高的价格买入,将会用之后5~6年,甚至将近10年的时间才实现更高的收益率。所以,两三年的维度去看收益率,是不足以穿越周期伴随企业成长的。
● 偏短期的维度来说,很多时候资产的价格是受到情绪面、流动性资金面影响的,毕竟过去几年积累了比较多的势能,需要在一个维度做一定的宣泄。就像一个好人,长期本质是一个好人,短期发发脾气也是非常正常的。
● 很短期的维度里,很用力、很勤奋地做一件事情是很容易的,难的是持续保持中上的干劲,持续地积累,这跟投资特别像。不追求某一年因赌性很强得到特别好的回报,但是小步慢跑得来的沉淀就会非常可观。
● 先守住底线再想要更多的东西,当一个底线守不住的时候,就没有可以再用来获取超额收益的东西。所以有句玩笑话,就是先活着再想着赚钱,这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看待牛年以来的震荡?
今年以来市场调整得比较急,很多基民、股民看到这样的市场很恐慌,很煎熬,那对于基金经理而言,这样的市场,从您的心理状态来说是不是也挺折磨的?
乔迁:今年市场整体的波动是比较大的,不管是持有人,还是基金经理,肯定心理上的、情绪上的波动都是比较大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波动呢?放在长期维度里,如果这个波动对于长期价值的实现和收益率长期的实现,是短暂的波动性事件,还是这次调整之后,受到的损失再也回不来了,如果放个三年五年也回不来,这是要给调整定性的问题。如果买了一个好的公司,并且价值合理,五年以后的收益率是可期的,那在这样的前提之下,短期很多波动可能是外部边界的一些变量,包括情绪面、边际上经济学相关的一些参数,比如说流动性,或者基金的持仓结构等都会导致短期的波动。如果先把长期的问题想清楚,那么短期或许在对待波动的容忍性上可能会相对高一点。
想问一下您在从业经历里面,今年这种波动,在您从业里面是最难受的一次吗?
乔迁:我2007年就进入公司实习,依然记得2008年的波动。还有就是涨幅非常剧烈的2015年,这些年份感受到的冲击也挺强烈的。
有意思的是,最近我们还在讨论,站在2007年那个高点来看,有些股票的逻辑没有看错。14年过去了,资产的价格站在了更高的水平之上,实现了超过基金平均收益率水平的回报。但是另一方面,当时用过高的价格介入,将会用之后5~6年,甚至将近10年的时间才足以重新站回舞台,实现更高的收益率。所以,两三年的维度去看收益率,是不足以穿越周期伴随企业成长的。
市场不乏会有疑问,现在调整完了吗?大家一直在这个行情里面煎熬。大家肯定知道部分的股票、行业的估值是偏高了。您觉得这样的估值消化,一定程度上有没有到底?
乔迁:从静态跟踪可以得到的信息,反映到未来基本面、宏观经济的状态,今年以来的调整确实释放了很大一部分风险的,是收益率可能不合算的一部分风险。但释放的足不足够充分?拉长周期去看,很多资产拿个三年五年,在比较平稳的宏观经济的环境之下,实现正收益率比持有现金好,这样的资产我觉得是有的,而且是不少的。但是如果放在一个比较偏短期的维度来说,很多时候资产的价格是受到情绪面、流动性资金面影响的,毕竟过去几年积累了比较多的势能,需要在一个维度做一定的宣泄。就像一个好人,长期本质是一个好人,短期发发脾气也是正常的。
去年起市场有个比较鲜明的现象,年轻的投资者越来越多了,不少95后去年加入了基民大军。另一方面,乔总是2008年正式进入这个行业的,也算是资管老将了,有哪些想与年轻基民交流的投资心得?
乔迁:对于非常年轻或者刚刚毕业,有一定积蓄想要做理财的一些投资者,我个人的建议是我们先要明晰做理财的目的是什么。
首先,理财合理的预期收益率是多少呢?过去基金十几年的整体的平均收益率水平大约在10%左右,那10%的收益率在长期维度是不是一个很合理的水平呢?如果从一个理性的经济学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非常理性的水平,隐含的意思是去分享我们所在经济体中企业成长带来的盈利。企业和资本通过努力,以及积累下来的经营相对优势,长期比社会平均资本成本获得高一点的回报是非常合理的。
其次,对于一位年轻的投资者,您的钱或者是资金也需要做一个长期的规划。比如30年、50年,或者短一点,就是10年以后,目标是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而不是单一年度里希望实现爆发性的财富增长。因为单一年度的财富爆发性增长,会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是一个偶然性的事件,不具有可复制性。还会结合一些运气的成分,但是这应该不是多数人可实现的路径。
我觉得多数人可实现的财富路径,应该是先想好有多长的投资周期,希望这笔投资可以从毕业起,刚刚开始有财富起,伴随着一生要保值增值的功能,这也许需要合理的降低一部分预期收益率。投资是贯穿人生未来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更长周期的事情,把心态放得平一点,不要特别在意短期,比如去年基金平均涨了百分之五六十,今年可能好像跌了十几个点。
如果放在1到2年的维度看投资,很容易聚焦在今年赚了很多,明年亏了很多,合计下来是亏的。但是如果把净值曲线拉得足够长,拉到十年的维度去看,短期可能只是中间的一个小波动。举一个很形象的例子,2018年实际上是整体的下跌市,如果在2018年的年初买了一只基金,那么在2018年大概率是亏了10%。其实20~30%的回撤也是有的,那个时候觉得亏了很多钱。但如果不做频繁地操作,从2018年持有到今天,大多数基金的收益率水平实现了比较理想的正回报。这期间,如果频繁的申购或者赎回反而会失去长周期回报。
去年年底市场有共识就是调整2021年的收益预期,您在组合管理上有策略上的调整吗?
乔迁:大多数时候不是自上而下的因素发生了变化。我个人的方法论是自下而上,一个公司的盈利成长性是怎样的?现在给到的估值是怎样的?在某一个时点上,如果出现强烈的感觉,很多好的资产价格不便宜了,并且可能价格透支了未来几年成长。与此同时,市场上还有一批资产的价格比较便宜,可能产生投资回报的一些资产。当这两种差值拉得足够大,剪刀差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会有强烈地觉得收益率不太平衡,这时可能是我们需要警惕的时候。
至于现在是不是要做特别大的择时,每个人的判断不同。目前还不到整体找不到好资产,价格全部很贵的时候,如果出现这样的节点,大家做择时的决心会更一致和强烈。
您觉得这个时点,如果真的想买权益基金,更好的方式是不是定投比一次性投入要好?
乔迁:最近很多朋友都在问这个问题,因为大家都比较焦虑。定投是一个以相对比较温和的方式参与到基金权益投资的方式,因为避免了择时。如果说今年市场波动比较大,频繁择时,反而容易放大波动,定投便成了更适合的方式。
其次,又可以做小的择时,简单地说就是震荡的市场里避免一下子大资产投入。我的建议是如果市场在剧烈波动的过程里,可以选跌幅稍微大一点的日子定投。但反过来,也无需因为一直没有等到市场调整,这个月就停止定投。
长期靠逻辑,短期靠运气是真的吗?
“我相信逻辑长期存在,所以长期的东西反而比短期看得更清楚”
有人说投资大部分靠逻辑,小部分靠运气,您觉得这个说法对吗?
乔迁:我相信逻辑一定是长期存在,或者是有合理性的,那推理是我相对来说比较可掌控,并且可跟踪、可验证的过程。所以长期的东西反而会比短期的东西看得更清楚。如果在一个特别短期的维度里面,它的扰动的因素有很多的随机的事件,那这个事件是我自己的可把控度,或者说从推理的角度是比较难控制的。那我的把控度不够高,那我所谓的胜率一定也是不够高的,那它也是一个偏随机的事件。长期维度,如果用逻辑去推演,这么几十年的发展的规律和经验来看,它一定是有背后的逻辑在的,有些逻辑是可靠的,可推演的,这是我们很看重的部分。
公司的投资风格很鲜明,表现在业绩上很客观地说,在大牛市,包括2019年,2020年,这种大的牛市行情中,业绩虽然不错但绝不是最拔尖的,中位数在行业的中上。但是在大的市场转换时,控回撤的优势就会表现的鲜明。能介绍一下是怎样的投资文化和研究基础,才能做出这样的战略?
乔迁:投资一定是一个非常长期的事情,这是贯穿在我们文化里面底层的逻辑。在这样的底层逻辑基础上,我们投研团队的目标也是希望获取长期的收益率水平,所以不会背负过多风险追求半年或一年的短期相对收益。在这样的文化之中,我们也容易接受长期严格的考核机制。一个基金经理如果干得时间长,长期维度的业绩考核权重是很高的。在这样的文化和机制上,虽然大牛市的后期特别是上涨得特别快的时候,觉得自己没有跑在市场的前面,肯定心里是难受的。但是另一方面,知道投资的底线在哪里,这是我们所相信的文化和体系。我是2008年一毕业就加入兴证全球基金的,从一个研究员成长到现在。在这样的文化和机制中,我感受到的是团队在一个非常理性和客观的情况下衡量与思考,出发点不是急功近利的。
投资研究是高强度的工作,从研究员起压力就很大。叠加公司的“精品”战略,产品较少,相应的基金经理也会比较少,所以在公司从内部提拨为基金经理更是难上加难,比如乔总也是做了近10年的研究员才成为基金经理的,您如何看待这种压力?
乔迁:难的是被动的做某件事,并且在很长期的维度持续保持干劲地去做。因为在很短期的维度里,很用力、很勤奋地做一件事情是很容易的,难的是持续保持中上的干劲,持续地积累,这跟投资特别像。不追求某一年因预测到某个行业而得到特别好的回报,但是小步慢跑得来的沉淀就会给人惊喜。
您在聊投资的时候,会将定价合理性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会强调“是不是在安全的位置”,“是不是合理的价格”,这与公司的投资理念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一脉相承吗?
乔迁:刚毕业来公司有个特别深的印象,对风控的意识体现在看股票的时候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守住向下的风险之后再去谈博取超额收益率。这会跟个人的投资目标、投资性格、还有价值观不断匹配。先守住底线再想要更多的东西,当一个底线守不住的时候,就没有可以再用来获取超额收益的东西。所以有句玩笑话,就是先活着再想着赚钱,这是非常重要的。
您可以说是内部培养出的中生代基金经理的佼佼者,那么您和其他内部培养的基金经理在同一个体系下的区别是什么呢?或者如何真正理解公司投研文化之一的“基金经理负责制”?
乔迁:首先,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是从相似的成长路径起来的,所以研究的方法论,或者习惯于做事情的方式会相对类似一些。另一方面,每个人在投资中有很多其他权重因素,比如说性格,会决定能够容忍的波动程度。是一个愿意冒风险做事情的人?还是一个守得特别牢的人?每个人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我觉得在能力上,或者过去研究基础的能力圈上,再或者投资价值观,可能我们是比较相似的,因为我们在同一个平台成长起来,受到相同前辈、领导以及体系的影响。但是性格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最终会决定我们在投资方法论上个人的差异,自成体系。
如何看待行业的投资机会?
“投资组合收益率的受保护性如果变差,是时候寻找更好的资产”
现在都在讨论周期性行业,发现您也有一定的周期性的配置,跟宏观和业绩预期释放有关系吗?
乔迁:某些行业受宏观影响相对是比较大的,容易受到外部的影响,所以有周期性。去年是宏观变化相对比较大的年份,因为受到疫情较大的影响。中国疫情控制得非常好,海外相较没有这么出色,所以国内宏观有剧烈向上的过程,很多企业抓住了这波机会,得到了一波超预期的修复。
第二,市场经常将长周期维度中的诸多因素,通过股价在特别短的时间维度中反映出来。这种股价的反映是非常剧烈的,虽然有些周期股从底部到了翻倍的涨幅,但实际上基本面并没有大幅度的变化,可就是说股价反映远远超过基本面实际向好程度。这个时候需要用专业的手段算这个账,到一定的边界值后,投资组合收益率的受保护性是否变差。如果是的话,可能就需要寻找到更好的资产。
今年讨论最多的除了周期之外,还有制造行业。您对制造行业怎么看呢?
乔迁:制造业也是我比较青睐的一个行业,跟消费品行业有很大的区别,在我看来制造业的资产投资逻辑和框架更有迹可循,或者说更能够看到一个产业发展的逻辑。
正如消费行业中有看好的公司,制造业也有比较看好的公司。从行业的属性上来讲,有一些行业变化比较快,比如说消费品,需要跟人性不停的打交道,需要占领消费者的心智。每次的可捕捉性,或者软性的能力要可复制。制造业更多的是依靠偏硬性的能力,竞争要素的变动没有那么大,有利于做概率更高的判断。两个行业属性不同导致逻辑的判断性有所不同,也会影响到对这些资产实现长期发展路径成功概率的程度不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