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泰康资产微基金
香港特区政府计划提高证券交易印花税,该消息导致港股深幅震荡,叠加美联储宽松政策将收紧的预期,港股市场资金面承压,港股市场的预期有所松动。不少港股投资者疑惑:港股基金还能买吗?
要弄懂这个问题,我们得从三个层面来看。
1、
印花税等带来的是短期震荡
根据兴业证券的分析,印花税短期虽会引发市场的反感,会有一些资金情绪化撤出,但是从中期维度,最重要的还是基本面。印花税没有那么重要,这一次短期的波折过去了以后,市场还是会沿着它的核心逻辑展开。
近期的调整,根本的原因是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过快。不过一旦市场经过了近期长端利率过快上行的波折之后,它又将回归到了复苏的逻辑、盈利驱动逻辑、性价比的逻辑。(资料来源:兴业证券张忆东《印花税和美债收益率成了港股初生牛犊的拦路虎,“倒春寒”阶段布局高性价比资产》,20210303)
从以上维度去思考,短期港股因为事件性的驱动而发生的一些大震荡,恰恰是立足于中长期去布局那些优秀资产的较好时机。
2、
港股走势的根本驱力是基本面
从长期来看,决定港股市场走势的根本力量是基本面力量,而目前来看,港股的基本面趋势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仍然处于可以进行长期配置的窗口。
一方面,我国经济率先复苏,内地公司基本面向好。
2021年全球疫情的影响大概率不会短期平复,我国对于海外供应产能的替代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同时,伴随国内疫情好转及大规模疫苗接种落地,消费需求可能将逐渐改善;预计2021年我国经济将继续领跑全球。港股背靠大陆,港交所上市公司中内地企业已经占据绝对主力,全球范围内比较来看,港股上市公司基本面相对优势在2021年也将继续凸显。(资料来源:华金证券林帆、李蕙《港股依旧处于配置窗口期》,202101025)
另一方面,港股仍然是全球市场中的低估值洼地。
以最新估值比较来看,港股较全球主要指数的相对估值优势是较为明显的,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1年3月5日,恒指最新估值为15.8倍左右,低于全球绝大部分重要资本市场。
全球重要市场指数市盈率(TTM)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1年3月5日)
3、
港股相对A股具有稀缺性
近年来港股积极拥抱新经济产业,内地科技、互联网巨头陆续登陆港股,成为备受投资者青睐的稀缺核心资产。如今A股、港股更加互补、更加相辅相成,在把握中国整体资产的投资机会时,A股和港股缺一不可。A股和港股,都将受益中国居民财富再配置和全球资金向中国的再配置。
由于资产的稀缺性,以一批内地科技、互联网巨头为代表的港股优质资产一直以来受到资金热捧,值得强调的一点在于,交易成本的上升不改变优质企业的基本面,因此若优质资产由于交易的因素出现下跌,不失为布局的好机会。
无论是哪一个市场,短期的黑天鹅事件可能会引发较大波动,但拉长时间来看,可能就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浪花。综合以上三个层面,港股投资仍然未来可期,无论是跨市场的沪港深基金,还是更纯粹投资港股的港股通指数基金,长期投资价值并没有发生变化。
港股基金推荐
如果想同时布局沪、港、深三市的核心资产,可以选择泰康公募旗下优秀的沪港深基金:
泰康沪港深精选混合
(002653)
股票资产占基金资产的比例均为0%-95%,其中A股港股投资比例占基金资产的比例均为 0-95%。基金2020年四季报显示,港股投资市场占基金资产总值比为77.95%。
泰康沪港深价值优选
(003580)
股票资产占基金资产的比例均为0%-95%,其中A股港股投资比例占基金资产的比例均为 0-95%。基金2020年四季报显示,港股投资市场占基金资产总值比为79.83%。
如果想布局港股市场上的细分行业机遇,可以选择泰康公募旗下的港股行业指数基金:
风险提示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敬请投资人理性分析并做出独立判断。泰康中证港股非银指数基金、泰康港股通地产指数基金、泰康港股通大消费指数基金、泰康香港银行指数基金、泰康沪港深精选混合、泰康沪港深价值优选基金可投资于港股,会面临港股通机制下因投资环境、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其中泰康沪港深精选混合、泰康沪港深价值优选基金名称仅表明基金可以通过港股通机制投资港股,基金资产对港股标的投资比例会根据市场情况、投资策略等发生较大的调整,该两只基金存在不对港股进行投资的可能。指数过往表现不代表、不预示基金未来表现。基金管理公司不保证所管理的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过往业绩不能预示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净值和收益有波动风险。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投资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详阅泰康资产基金官网www.tkfunds.com.cn或客服400-18-95522),在投资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过程中应当注意核对自己的风险识别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与自己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并独立承担投资风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