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证券记者 江芬芬
以贵州茅台(600519,股吧)为代表的白酒股上演的一骑绝尘走势,正在逼疯非酒行业:券商分析师通过各种段子、“小作文”发出怒吼——“过去十年电子行业从来没有如此屈辱过”;上市公司正在用生命搏关注,巨资增持已是常规操作,有上市公司董秘日回50多条投资者提问…………
分析师被虐:从未如此屈辱()
上周,贵州茅台(600519)最高股价至2365元茅台,市值逼近3万亿元,非酒行业分析师在绝望中爆发。
投资圈流传的截图显示,开源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电子首席分析师刘翔在微信群和朋友圈发表言论,直言“看空卖空电子股的人士都不是专业人士”,并悲愤表示 “过去十年电子行业分析师从来没有如此屈辱过,电子分析师买卖方群体性遭受屈辱”,还呼吁其他券商分析师“承担起肩上的责任”。
无独有偶,华安证券机械分析师郭倩倩也在朋友圈吐槽:“以后都不要问我能买啥,问就是买茅台,转行看白酒了”。
光大证券(601788,股吧)分析师姜国平则在朋友圈写了一篇将茅台比作烈日,将除茅台以外的行业和个股比作花鸟虫鱼的“野生小散文”。文中称, “天上的大茅台炙烤着平原上的一切,一个个小水洼已经干涸,小鱼虾无力地蹦跶着,大部分已经翻了白眼。个别小水洼里, 趴着几只饥饿的鳄鱼,他们将自己隐藏得很好,只露出两个鼻孔,等待着送上门的倒霉蛋。”
当然,在分析师们戏谑、怒吼之前,股民早就开始吟诗、讲段子,诸如“何以解忧?唯有酱香”、“年初策略:寻找下一个茅台;年底总结:为什么年初不直接买茅台”等流传甚广。
董秘逼疯:日回50条投资者提问()
相比于非酒分析师的“问天问地问自己”,相关上市公司正在用真金白银和其他各种形式搏关注。
《金证券》记者统计发现,按公告日期计算,截至2月6日,今年以来共有230家上市公司发布重要股东二级市场实施增持的公告,增持市值近120亿元。其中,宁波港(601018,股吧)等30家上市公司获重要股东累计增持资金过亿元。
以最新公告而言,2月6日杭锅股份(002534,股吧)一纸公告称,实际控制人王水福计划自2月6日起6个月内,增持公司股份不低于1478.4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2%),不超过2217.6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3%)。增持理由是基于对公司未来持续稳定发展的信心、对公司价值的认可,以及目前公司股价严重低估的情形,增强投资者信心。K线显示,公司最新收盘价为8.15元,市值仅60亿元,今年以来跌幅超过11%。
此外,广弘控股(000529,股吧)公告显示,自2020年12月28日至2021年2月5日,控股股东广弘资产一致行动人广东广弘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累计增持广弘控股股份584万股,占广弘控股总股本的1%,增持使用资金3705万元。广弘资产及其一致行动人广弘创投计划继续增持公司股份,累计增持公司股份比例不低于广弘控股已发行总股本1%,不超过2%。
除了重要股东通过增持股票向外传递当前股价被市场低估的信号,一些上市公司董秘更是笔耕不辍、交流不止。《金证券》记者注意到,格林美(002340,股吧)董秘办一直在互动平台上与投资者交流频繁,尤其2月1日,董秘一口气回答了投资者提出的54个问题,事关公司订单、年报披露日期、存单、投产时间等,被股民戏封“A股最勤劳董秘”。
公司方面透露,2020年不定期举办大型投资者交流会6次,线上业绩说明会2次。去年12月起,格林美股价单月翻倍,在业内人士看来,一定程度上与董秘积极“吹票”有关。
沪指3500点,近一半股票跌穿2440点()
前述现象的背后,是A股市场当前牛熊分裂的怪相。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沪指近3500点,剔除近1年上市次新股后,今年股价创出历史新低的个股数量多达290只。如果把收盘价较250日均价折价20%以上,定义为处于深度熊市的话,那么目前两市有1200多只个股最新价较250日均价折价20%以上,还有1000多只个股折价在10%至20%。
相反,机构抱团股、大盘股表现抢眼得多,大盘指数累计涨幅超过6%,而小盘指数则下跌近5%。
对此,中泰金融团队也在最新研报中指出,截至2021年2月4日,45%的A股上市公司跌穿了上证2440点的最低位。沪深股市“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二八分化格局越来越明显,公募、外资等对头部公司持股集中度不断提升,机构持仓前100只“核心资产”持股占比由2015年20%逐步上升至2020年超过40%。
该团队认为,过分的头部集中意味着较大的估值分层,中尾部公司估值长期折价,市场价值甚至远低于其内含价值,长此以往将会影响股市的融资功能和一级市场的投资。根据基金2020年报,基金前50大重仓股估值均处于历史高位,一旦市场赚钱效应减弱甚至消失,市场可能进入“赎回-抛售-抱团瓦解”的负反馈中。建议政策鼓励各种长线资金入市,机构资金更均衡化、多元化,此外公募产品的制度设计及监管需更有针对性。
《金证券》记者注意到,目前不少分析人士提醒公募基金抱团的潜在风险,认为一些高估值股票已经透支了未来2-3年业绩增长。但这些股票并不一定会通过巨幅下跌来消化估值压力,而是横在某一个位置,通过时间去消化目前偏高的估值。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