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下称《办法》)即将于2月1日正式施行,大型企业加入碳中和规划日渐成为潮流。
继腾讯1月12日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后,中国海油也于1月25日宣布正式启动碳中和规划,将全面推动公司绿色低碳转型。
中国海油董事长汪东进表示,绿色低碳是中国海油五大发展战略之一,中国海油将统筹做好碳达峰和碳中和顶层设计,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助力我国全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碳达峰、碳中和背后,是海量规模之巨的碳金融市场。
中国银行近期发布的《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预计,2021年我国绿色金融业务规模有望达到16万亿元左右。碳金融作为绿色金融重要部分,规模和市场潜力自然不可小觑。
1月16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气候金融助理研究员周杰俣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气候投融资事业发展必然要广泛撬动社会资本,碳金融市场作为气候投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大型企业进军碳金融市场可为碳金融市场带来诸多好处。
作为绿色金融重要组成部分,碳金融直接关系到绿色金融未来的发展水平。
1月15日,央行副行长陈雨露介绍称,目前我国绿色信贷余额已居世界第一位,绿色债券的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二位。
在地方层面,各地已经开始抢夺碳金融制高点。
1月14日,央行广州分行举行2021年首场新闻发布会,人行相关人士表示,2020年广东着力推动绿色债券创新,6家法人金融机构累计发行135亿元绿色金融债券、25家企业累计发行948亿元绿色企业债等。
即将挂牌的广州期货交易所已明确首发为绿色金融产品。
据央行研究局课题组最新研究,目前全球有21个正在运行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其覆盖的碳排放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0%。全球碳金融市场每年交易规模超6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900亿元),碳期货年交易额占1/3,是起步最早、市场交易最活跃的品种。
企业进军碳中和,意欲何为?
2020年9月,中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前已有不少企业在积极行动,加强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践行可持续发展。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八项重点任务之一。国内金融机构和各大企业通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可以帮助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把握技术创新等一系列机遇。
2021年1月初,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我国提出的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绝不是简单地伸一伸手就能触及的,也不是踮一踮脚尖就能够到,需要助跑、加速、奋力向上跃起才能达到。”
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不仅仅需要从工业、科技等角度入手,还要调动全社会力量。如何推广低碳理念与生活方式也是一项需要重点关注的工作。
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国内不少企业提出自己的减碳目标:除腾讯外,隆基股份(601012,股吧)(601012.SH)和远景科技集团也分别提出将在2028年内和2025年内,实现100%绿电目标,所需电力全部来自可再生能源。
周杰俣分析称,大企业投资低碳相关行业、企业或持有低碳相关资产可以有效推动科技进步、行业发展和项目落实,同时也可以起到引领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各类企业与金融机构在低碳转型方面起步早,促进更大范围减排。例如,博世集团提出2020年实现碳中和、苹果公司提出2030年实现零碳足迹、微软提出2030年实现碳负排放、奔驰提出2039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等。
周杰俣认为,预计未来国内金融机构将更多关注碳金融市场。国内各大企业进军碳金融市场,客观也要求市场监管与时俱进,未来需要严格管控投机行为,让碳金融市场真正为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服务。
虽然各国设定气候目标不同,但共同点是基于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进程和未来将气候变化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共同愿景,我国设定“30·60目标”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战略思想的践行与落实。
绿色金融的后发力
中国作为目前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一直保持较强的节能减排措施力度。
1月初,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2021年将进一步加快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并逐步扩大覆盖行业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方式,实现全国碳市场平稳有效运行和健康持续发展。
结合多家机构的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量或将达到2.5亿吨,是2020年各个试点交易所交易总量的3倍,成交金额将达60亿元。随着《办法》的实施,在整个“十四五”,碳排放交易量有望在“十三五”的基础上暴增3―4倍;碳达峰的2030年,累计交易额或将超过1000亿元。
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将步入“快车道”。兴业银行(601166,股吧)绿色金融部综合业务处副处长赵建勋对媒体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将加快,随着市场不断完善,金融机构就可以提供碳交易账户开户、资金清算结算,碳资产质押融资、保值增值等各项涉及碳金融的业务,碳金融发展空间会被逐渐打开。
中国是全球最早通过顶层设计建立较为完善绿色金融市场的国家,中国绿色信贷规模稳步增长,余额位居世界第一;中国贴标绿色债券市场自2016年启动以来,年发行规模保持在2000亿元人民币以上,累计发行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据央行发布《2020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2020年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1.55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6.3%。绿色债券发行方面,截至2020年6月末,绿色债券存量规模1.2万亿元,境内“贴标”绿色债券共计发行136只,发行规模合计1095.5亿元,约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近3成。
1月16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债券研究员云祉婷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中国实际上绿色金融资产方面的活动总量比实际统计里面符合国际标准要大很多,充分体现绿色金融市场的活力与发展潜力,为经济绿色转型提供有力金融支持,也彰显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全球治理的决心。
云祉婷表示,中国政府债券被富时罗素纳入其全球政府债券指数后,有望吸引1250亿―1500亿美元外资流入中国债市。中国绿色债券市场作为债券市场组成部分,债券指数走势稳健,票面利率普遍高于量化宽松国家同类债券,对于国际投资者极具吸引力。
绿色金融地方样本
绿色金融或成未来区域竞争的新抓手。
1月14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鹏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上海将抓紧出台本市碳达峰行动方案,并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力争将上海建成国际碳金融中心。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还可以促进碳交易为代表的绿色金融发展,将碳金融纳入到金融中心整个框架体系建设中来。程鹏表示,在原来上海金、上海油的基础上,努力打造“上海碳”,增强上海对于全国的碳金融服务功能。
而在开放前沿的广东,截至2020年3季度末,广东绿色信贷余额9445.98亿元,同比增长53.07%。其中,广州绿色信贷余额3577.98亿元。
央行广州分行金融研究处处长袁萍表示,2020年,央行广州分行以加快推进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为主要抓手,有力推动了广东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纵深发展、持续走在全国前列,为广东经济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绿色金融创新也在同步展开。
金融机构依托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创新开展碳排放权抵押业务,目前已累计办理碳排放权抵押融资金额6300多万元。
袁萍进一步表示,央行广州分行将下一步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强大湾区绿色金融合作,加大对科技创新、民生、外经贸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大湾区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