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韭圈儿”
1、当前分歧非常非常大!同样十几年经验、业绩都非常好的基金经理,在好几个领域观点都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新能源车有人看好电池不看好整车,有人觉得电池技术迭代风险大整车才有看头;光伏有人觉得潜力仍然巨大,有人觉得渗透率已经不低;医药有人看好创新药,有人觉得医保压力和研发风险太大;白酒有人觉得已有泡沫,有人觉得确定性依然会有溢价;港股有人觉得一夜风流,有人觉得猛龙过江不回头;顺周期有人觉得机会很大,有人表示完全不碰;估值有人觉得已经泡沫化,有人觉得还有很多地方没被发掘;行情有人看好上半年,有的觉得机会在下半年。(这些访谈近期都会陆续发出来,具体逻辑大家自己去看)
所以可以断言,2021年的基金业绩,一定会出现非常大的分化,买到不同的基金,结果可能非常不一样,这是2019和2020随便买个基金都赚钱完全不同。
2、当然也有共识,大部分人承认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又便宜又好的资产了。我问一位去年业绩出色的基金经理,现在给你这么一笔钱,你还会搞去年的那些东西吗,他第一时间是犹豫的。去年没赚到钱的基金经理,现在净值难看就更加不敢搞了。还有一部分基金经理,以相对收益为目标,只看景气度不管估值变化不逃顶,仍然enjoy中。
3、所谓抱团,不是一种原因,而是一种结果。基金经理们不是为了抱团而抱团,而是由于这些标的一开始的确各方面都很美丽(包括价格),拥抱的人多了,自然成了抱团股(这时候价格不美丽了)。抱团股不等于某些固定的公司,它们总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但不能否认,基金经理有相对排名考核压力,也是抱团现象的一个诱因。
4、对于以茅台为代表的一批3-5年内确定性极强的公司,只要当前市值和目标市值之间还有差距,只要这种差距背后的隐含收益率还高于债券收益率+风险溢价,就还是会不断有资金买入。现在看赔率的确不高了,但是胜率仍旧非常高。
5、特别旗帜鲜明的看好2021股市的几乎找不到,都在纷纷在提示客户降低收益预期,但是大家对权益市场的长期发展都特别有信心。听起来像是官话,但我相信他们是发自内心的,谨慎是因为的确投资难度加大太多了,乐观是大家发现这次上上下下对权益市场的支持力度是空前的,而且在基金行业兢兢业业工作是能走上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的。
6、大家对港股的重视程度的确在加大,一些人着急忙慌发产品也是因为老产品契约中不能买港股通,而新产品投资范围都能加入进去。去港股买啥?低估值粪坑股?那是不可能的,低估只是用来做营销用的卖点,到时候肯定还是腾讯阿里美团小米、医药科技消费龙头,H股里面挑,也是先看公司质地再看AH折溢价,牛逼公司其实如招行、平安、药明,本来人家也不打折。基金经理投资港股买什么,股票池都在这三张图里,看懂了再买港股基金
7、宏观层面,大部分人的关注点都是流动性,边际收紧是大概率的事情,就看收紧的方式会不会特别剧烈。尤其是高估值品种,流动性是股价的命根子,买了这类基金的投资者要更加关注。海外的流动性也值得关注,除了美债,两个有趣的观察指标,一个是比特币价格,一个是特斯拉股价。
8、债券基金还在低谷中,拐点还没有那么快到来,票息勉强下得去嘴,但是还没到“一口咬下去、满嘴都是油”的阶段。当然,看债的都对经济没那么乐观,看成长股的也对经济也没那么乐观,只有看顺周期股才对经济复苏满心期待。
9、可转债最近波动很大哦,除了英科转债上3000元这种神债之外,还有大批转债跌破面值,我看了个报告说现在跌破100元的转债数量已经超过全部数量的30%了,放在历史上也算是一波小高潮。有些基金经理认为这里头有错杀的机会可以博弈,特别是一些因为信用风险被机构一刀切抛售掉的,里面有金子,还有一些基金经理认为低价转债都是垃圾,看都不看一眼,要搞就搞正股质地好的。所以转债基金也分成了这两种风格。
10、基金经理的性格实在是太重要了,沉稳保守的人和自信笃定的人,投资风格可能会完全不同。前者的持仓可能很分散,觉得自己买啥都可能犯错,需要靠分散来化解黑天鹅;后者的可能非常集中,深度研究了就应该长期重仓,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前者可能仓位灵活,集中度低,但换手率高,后者可能持续高仓位,集中度高,但换手率低;前者更适合去做绝对收益产品,后者更适合去做相对收益产品。所以定性调研也越来越重要,我之前问几个基金经理的星座,似乎都还和投资风格挺吻合的。
如果说公司基本面是主人,股票是狗,那么不同特点的股票可以分成性格不同的狗狗品种,而不同风格特点的基金产品似乎也可以这么分。所以你是更喜欢哈士奇还是拉布拉多呢?
扫二维码 领开户福利!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