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金融监管部门的一则文件,让银行和地产两大行业为之一震。
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重磅出炉,分五个档次,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银行机构设置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两条“高压线”。
这个制度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对金融机构的个人房贷首次单列“高压线”。
一
“三道红线”+“两条高压线”
对房地产意味着什么?
说实话,房地产融资这些年就没有放松过,自“房住不炒”提出以来,一直是收紧、收紧、收紧。
但是,人们发现:对于房地产融资,没有最紧,只有更紧。
这不,此次两条“高压线”,就是在2020年8月份的融资“三道红线”之后出台的。
而近几年来,严控房地产IPO、再融资、境外发债、银行信贷……收紧措施不断。
总之一句话,房地产企业要想融到钱,那是越来越难了。
那么,金融监管部门为何对房地产这么狠呢?有两个原因。
第一,房地产在我国一些地方已经超出了“居住”功能,成为“炒作”“投资”的标的,推高房价,不利实体经济健康。
第二,对金融领域自身而言,那就是控风险。
“目前我国房地产相关贷款占银行业贷款的39%,此外还有大量债券、股本、信托等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房地产是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这番话已经很明白了。
近40%的银行业贷款在房地产,一旦房地产出问题,首先遭殃的就是金融领域。
实际上,如前所述,这些年来,监管部门一直在严控房地产融资。
虽然没有设置具体的额度上限,但银行没少接到控制投放增速的窗口指导。
不过,一个现实问题是: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已经深度“捆绑”,银行业天然喜欢有不动产抵押的贷款,有天然冲动去做涉房地产贷款。
所以,近年来,房地产贷款增速虽有所回落,但总量仍然不小,占比依然较高。
再看2020年的新情况,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实体经济遭遇经营困难,央行向市场释放大量流动性。
实体经济受益的同时,一些地方出现房产交易量上升、房价上涨的现象。
这背后离不开资金的推波助澜。
这样看来,房地产融资的水龙头还得再拧紧,是不是很好理解了?
此次房地产贷款集中管理制度出台,一个重要意义是,从之前标准模糊的窗口指导,到设置明确的“硬杠杠”,政策更加直接,导向更加清晰。
可以说,2020年8月,监管部门出台针对融资需求端的“三道红线”,是对房地产企业的有息负债规模增速进行量化管理。
此次出台的两大“高压线”,主要针对金融体系的资金供给,既约束房地产开发贷,也约束购房按揭,覆盖面更广。
“两头加码”全面拧紧房地产融资“闸门”,严控房地产“灰犀牛”风险,监管的信号越来越强烈。
二
一个关键信息:
“控个人房贷重于控其他”
以前金融政策的各种“控”,更多是在直接针对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部分。
而这次除了对房地产贷款设置总的比例上限外,还单独对个人房贷设置了上限,确实有特别的含义。
要知道,因事关广大百姓,相比房地产开发贷,监管部门对个人住房贷款的调控一直比较谨慎。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监管部门出了这一招呢?
在实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近年来个人房贷成为银行眼中的“香饽饽”。
2020年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48.8万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33.7万亿元。
数据说明一切。
房地产贷款余额中,个人住房贷款占了绝对的大头,对这一项单列指标,有利于更精准地调控。
银行愿意放个人房贷,是认为相对好控制风险,而且历史经验显示,房价毕竟涨多跌少。
但情况可能并不总是这样。
按照当前的交易习惯,房子预售时,银行就把贷款给个人,个人再给房地产企业,银行的钱最终流向房地产企业。
如果房子出现问题或者房价下跌,最终承担风险的是个人,也是银行。
可见,控个贷重于控其他。单列个人住房贷款上限,对于防范金融风险以及社会风险的考量更深。
这是否会影响个人申请房贷?
无需回避,房地产贷款面临增长“天花板”,部分银行经营将更加审慎,贷款利率和条件或有小幅调整。
这应该是未来购房者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在对房地产调控的同时,不伤及刚需,一直是政策导向。
所以,如何让有限的房贷资源满足刚需群体,而不是流到炒房客手里,是监管和银行机构需要思考的。
三
房地产资金供给:
短期影响有限长期影响不容忽视
人们最关心的是,新政策将对房地产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
短期看,房地产的资金供给不会有明显下降。
此次政策出台,是建立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的。
“目前,大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符合管理要求。”监管部门说。
监管部门最近几年三令五申压降房地产贷款占比,目前来看,超限的银行数量并不多。
作为房地产贷款投放的主力,多数国有大行和规模较大的股份制银行接近监管限额,少数已经超限,但仍有一些银行与监管上限有些距离。
同时针对超出上限的银行机构,监管部门设定了过渡期,超出管理要求越高的,过渡期时间越长,以维护市场平稳过渡,充分体现了政策“不急转弯”的特点,防止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
但长期来看,无论对购房者还是对房地产行业,都有深远影响。
比起存量调整的压力,政策影响更在于对未来增量的严控。
超标银行毕竟是少数,两条“高压线”对绝大多数符合要求的银行同样有震慑力。
“目前,大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符合管理要求,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将要求其稳健开展房地产贷款相关业务,保持房地产贷款占比及个人住房贷款占比基本稳定。”
这意味着什么?即使远未达标,也是不能补涨的!
不少银行已经体会了政策深意。
“我行房地产贷款占比仅有6%,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发展空间很大,房地产贷款增速不能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否则就要窗口指导。”一家地方城商行负责人说。
稳房价重在稳预期,预期的关键是政策预期。当政策预期已经形成,并不断强化,接下来就是调整行动了。
四
制度“缰绳”
能否遏制利益冲动?
银行给房地产输血的冲动一直都在。
不仅是摆在明面上的房地产开发贷、个人住房贷款,银行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的现象并不少见,为此吃罚单的银行也不是少数。
近期,监管部门披露了一些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的案例,涉及信贷资金被挪用流入房地产开发公司、个人住房贷款首付比例违规等。
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一是银行对贷后资金流向的监测存在困难,但也不排除打“擦边球”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故意为之。
归根到底是利益驱动。
房地产利润率高,贷款放给房地产领域收益大。
“小微贷款利率太低了,得适当加些房贷作为补充。”一家地方银行负责人如是说。
而从风险控制角度讲,房地产贷款一般有土地抵押或房屋抵押,比担保或信用贷款更安全。
利益的冲动总是在。
如何在套上“紧箍咒”的同时,让银行资金心甘情愿离开房地产,流向实体经济?
对银行机构来说,需要的是摆脱对房地产依赖的勇气和能力,找到优质的信贷投放领域。
毕竟,信号已经如此明显而强烈。
牢记四个字:房住不炒。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