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花式揽储” 50元存款利率超大额存单
作者: 陈洪杰
[ 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揽储叫停后,不少中小银行开始了“花式揽储”。例如,动员员工将存款产品分享朋友圈,让客户邀请好友、赚现金,支持定期产品随时支取等。对于中小银行而言,最重要的一招仍是在存款利率普遍下行的情况下,用较高的利率通过手机银行进行获客。 ]
商业银行推进存款服务线上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风险隐患,特别是银行与非自营的第三方网络平台合作销售存款过程中存在合规管理不到位、风险管理不审慎、消费者保护不充分等问题。
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揽储叫停后,不少中小银行开始了“花式揽储”。例如,动员员工将存款产品分享朋友圈,让客户邀请好友、赚现金,支持定期产品随时支取等。
对于中小银行而言,最重要的一招仍是在存款利率普遍下行的情况下,用较高的利率通过手机银行进行获客。第一财经记者在多家民营银行手机银行上发现,多款50元、100元起投的存款产品,年化收益率在4%甚至4.5%以上,远超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20万元甚至50万元起投的大额存单回报率。
朋友圈、短信、积分活动
一位华北地区民营银行高管对记者表示,民营银行因为缺少物理网点,吸储渠道有限,之前多通过第三方平台获取客户。当下,第三方平台上互联网存款产品下架给民营银行造成了很大冲击。“我们的自救方式是,动员员工多在朋友圈上分享存款产品,用来引流;另外,利用系统多次向存量用户发送短信,通过不断的提醒,将用户从之前的互联网三方平台上引导到手机银行APP或者银行小程序上。”上述银行高管称。
在百信银行的手机APP上,记者发现,仅在首页就有多个吸引购买者的互动活动,例如“打卡分现金”,另外在“小鲸喜,福利天天领”中,可以通过积分领取健身卡、洗车折扣卡、试听平台30天会员、外卖红包等。
一位东北地区中小银行人士对记者表示,为应对产品从互联网平台上下架以及“靠档计息”产品叫停带来的冲击,增加了存款产品的种类,此前其所在的银行存款产品较为单一。目前把存款产品期限分为30天、90天、188天、360天、2年和5年等不同期限,以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需要。
“另外,我们也对5年期产品进行了创新,兼顾流动性和收益率,可以提前支取。举例说,若客户购买了5万元,一年后,急需用钱2万元,可以支取这2万元,这部分的计息方式是以活期计算的。剩余的3万元,在5年后可以以当初约定的定息进行计算。”上述人士表示。
上述人士还表示:“我们之前也开展过存款送积分、赠送衣食住行优惠卡活动等,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若论声誉和综合服务能力,我们比不上国有大行,于是就变着法子、通过灵活的方式,将客户吸引过来。”
“‘金融脱媒’不断加剧,中小银行比大行护城河窄,最先受到冲击。主要是因为中小行的渠道少、品牌溢价低,客户在同样情况下更容易信任大行。”一位银行分析人士称。
“在当前‘开门红’之际禁止互联网存款,增加了民营银行、部分中小银行的揽储难度,同时对其负债端稳定性,以及各项流动性指标等亦提出较大考验。但对于当地客户基础较好的农商行和城商行而言,互联网存款规模占存款比重不大,且自身存款在当地竞争优势较强。”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助理总经理李茜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高息揽储依然存在
除了“花式揽储”,第一财经记者查看多家中小银行手机银行发现,高息揽储现象依然存在。例如,一家华北地区民营银行的手机银行显示,在其存款业务中,30天周期付息产品,期满利率为4.2%,360天周期付息产品,期满利率为4.7%,7天~180天周期付息对应的利率为3.6%~4.5%。上述产品起投金额均为50元。
另外一家东北地区民营银行的手机银行显示,5年期存款年化利率为4.875%,3年期利率为4.125%。上述产品50元起投。
相较之下,1月4日,记者从一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了解到,该行推出的大额存单业务,18个月期利率为3.19%,2年期利率为3.192%,3年期、5年期利率4.05%,起投金额为20万元。另一家国有大行多款3年期大额存单年化利率均在4%以下,起投金额50万元。
一家股份制银行华北地区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在柜台上的存款,以一年期为例,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各家银行利率基本维持在1.95%~2.1%的固定利率。对国有大行和股份行而言,柜台是吸收定期存款的主渠道,利率执行较灵活,可能较手机银行中的存款产品利率稍高一些,不过远不如民营银行存款产品的利率。
当前,互联网平台的揽储大门已经关闭,原本就面临较大存款压力的中小银行如何应对?李茜称,银行需增强主动负债管理能力,强化负债构成的稳定性、来源的多样性。加强差异化产品设计,通过更加个性化产品设计,加大对区域农户等群体营销力度。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定期走访、提高服务质量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升客户黏性,以增强区域竞争优势。通过微信银行、手机银行等线上自营渠道的建设,进一步强化自建渠道建设。提升自身各项经营指标,通过发行同业存单、银行金融债券等增强负债管理主动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