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持 人:《金融时报》记者 陆宇航
特邀嘉宾: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 王建平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合伙人 郝帅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数字化、科技、创新都是备受关注的关键词。在“十四五”开局之际,我国金融科技在许多方面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且仍然大有可为。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伴随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改革向纵深推进,对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科技发展将呈现出哪些趋势?金融机构未来的科技建设方向何在?作为金融业的主力军,银行业应如何走好数字化之路,在数字化时代找准方向、抓住机遇,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为此,《金融时报》记者近日与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王建平、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合伙人郝帅进行了对话。
《金融时报》记者: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在客观上如何促使金融科技发展?这又为未来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与发展提供了哪些思考?
王建平:疫情防控期间,传统金融机构在科技赋能下推出的线上服务,不仅拓宽了金融服务的思路、降低了获客成本,也大大提升了客户体验。以银行业为例,他们主要通过手机APP、小程序等工具,将柜台基础服务升级至线上。如零售客户的存取款、转账、理财,企业客户的开户、采集信息、尽调审查等,全面提升了服务效率;同时,还积极推进线上社保、贷款线上展期等业务,拓展“无接触式”服务的范围。
实践证明,这个方向是可行且具有极大价值的。可以预见,金融机构在线上触达、获客、远程服务方面,其科技创新和能力提升的进度将会加快,资源投入的力度也会加大。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防控期间高度依赖线上的办公方式,并未对各机构的运营产生明显负面影响。这让很多机构认识到,远程会议工具、系统化公文流转与办公平台建设,能够极大地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充分证明了完善的数字化能力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后疫情时代,接受我们调研的传统金融机构表示,希望在移动客户端、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远程公文流传与办公平台、自然语言处理技术(NLP)和机器人智能客服等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未来金融机构应加强和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以快速产出和率先使用领先的数字能力;同时,要重新定位、思考、革新渠道组合和跨渠道管理并提升员工技能,把全新的、敏捷的工作方式嵌入灵活的工作安排,进而重构企业文化,促进创新与协作。
《金融时报》记者:未来,金融科技发展有哪些趋势?银行业等传统金融机构应该如何进一步破题科技建设?
王建平:未来几年,金融科技发展将以科技为落脚点,以数字化为本质,通过技术手段转变金融服务方式,提升金融服务效率。金融科技公司将更突出其科技优势,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与传统金融机构深度融合,使其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同时,近年来金融科技在服务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提高服务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未来的市场创新竞争中,把握政策规范并将其转化为机遇,将成为金融科技发展的核心目标。
换言之,科技将持续深入影响金融业的各个方面,金融科技已经成为推动金融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新机遇、服务实体经济的新途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新利器。
未来,传统金融机构的科技建设将呈现三大转变:首先是由单点应用建设向平台化、中台化建设转变;其次是由科技赋能的“业务改良”向科技引领的“模式变革”转变;最后是由科技应用的“硬实力”向企业组织文化“软实力”转变。金融科技发展重点将以科技为落脚点,以数字化为本质,通过技术手段转变金融服务方式,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传统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科技公司应认清形势,在变局中找准方向、抓住机遇,实现自我发展。
《金融时报》记者:在越来越多的银行将金融科技和数字化转型提升到战略高度的背景下,未来银行业的金融科技运用将会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银行业应如何进一步推动数字化落地?
郝帅:在业务洞察方面,银行业单纯以规模驱动利润的业务模式遇到了极大挑战,需通过更有效的战略视角,提升对实体经济和行业客户的敏感度,透析旺盛金融需求背后的商业逻辑和风险。
在获客、活客、留客方面,金融科技的重要性同样得到高度认可。银行依托大数据平台及技术,在客户的营销、预警、账户管理及成长路径规划等方面实现智能化,并实现动态分群获客及智能分层经营,匹配适宜的产品、权益及活动,实现贯穿全触点、全周期、全旅程的客户经营。
银行业务的运营模式和运营效率,也凸显了其在成本端的竞争力。金融科技的深度应用可助力银行分支机构能力提升,支持跨部门、跨板块、跨层级快速协调联动,不断增强合力,形成先进的数字化运营体系。
在产品服务创新方面,银行业需要自我颠覆和革新。在我们的调研中,大部分银行业受访者高度认同金融科技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客户旅程改造”和“创造千人千面的个性化产品”方面的价值,并已开展或将在近期积极行动。这种产品创新,既有可能是跨界的组合产品服务,也有可能是场景化的金融服务,甚至有可能是对现有产品某个特定环节通过技术手段加以优化而实现。
在渠道建设方面,大部分银行都在“线下业务线上化迁移”和“自助终端”方面进行实践,而跨渠道的一致性最佳客户体验也不可忽视,因此,在渠道再造过程中,银行要深层次考虑客户渠道偏好,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客户行为,通过业务中台建设整合和优化跨渠道服务流程,实现客户最佳服务体验;不仅要成立相应的部门,还要统筹各渠道的产品开发、中台风控、全渠道体验和作业流程设计,达成“全渠道”而非“多渠道”的目的。
与此同时,银行业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建模及机器学习等金融科技应用,识别业务中的各类风险,实现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风险控制,支持智能辅助功能。数字化风控离不开大量的数据积累,目前业界较为先进的方式为采用数据湖、数据集市、模型实验室三层,分别提供内外部数据收集、风险数据集市汇总及模型要素管理支持等功能;基于风险数据基础,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手段构建黑名单、反洗钱、智能合同、欺诈识别、舞弊识别等风险预警或拦截模型,并将训练的模型内嵌至各个业务环节应用。
而银行业数字化生态的实践及趋势,可归纳为数字化渠道构建、生态圈获客及银行能力开放三方面。通过大数据、5G、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技术,银行可嵌入行业生态提供更复杂的组合产品服务,甚至可突破边界,提供非金融服务。头部机构通过构建开放银行体系和平台,借助SDK、H5和Open API等方式,实现了“轻渠道”线上金融场景渗透、“大中台”客户运营服务支撑、“闭环式”资金融通平台以及“产品化”金融产品中心,在实现更高频交易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大的中间业务收入空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