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宁
“非必要不返乡”“非必要不留校”“有必要可留校”“非必要不出校”……是在“绕口令”吗?不是,这是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各地高校寒假令人眼花缭乱的“花式放假令”。到底回不回家过年,成了不少大学生的闹心事。还有部分大学生,甚至陷入“想回不能回”“想留留不下”的尴尬。
当前各地疫情形势不同,有的是中、高风险地区,有的是低风险地区,对于各地高校来说,如何合理安排放假是一种考验。对于家在中风险、高风险地区的学生,按理说高校应该按照“非必要不返乡”的原则来安排放假,以兼顾防疫大局、确保学生安全。但现实是,部分高校却发出“非必要不留校”的放假令。
这让中、高风险地区的学生陷入了两难,想留校过寒假,要通过繁琐的审批流程——导师申请、科室审核、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审批、防疫办备案,最终未必能办成;想回家过寒假吧,老家这时候希望在外人员“非必要不返乡”,如果大学生非要返乡,则须持有核酸检测结果、接受隔离观察等,回家失去意义。
作为远离家乡在外求学的游子,在疫情期间按说应该得到学校的理解和关照,但却面临“想回不能回”“想留留不下”的尴尬。不客气地说,这种缺乏人性关怀的“放假令”实为“尴尬令”,既让学生难以接受,也让学校形象掉价——给学生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而某些学校这么做,既缺乏大局观,也自私自利。
去年以来,我国疫情防控就是全国“一盘棋”的思路,取得了显著成效。“一盘棋”的含义之一是,每个社会机构、每个人都要有大局意识、全局意识。以高校放寒假为例,如果高校在安排放假事项时,既考虑到中、高风险地区的防控压力,也考虑到学生回家面临种种不便,无疑是“一盘棋”上的合格“棋子”。
某些高校采取“非必要不留校”,主要目的是减轻自身压力,包括减少防疫风险、责任等。因为留校过寒假的学生越多,学校在疫情防控、生活保障等方面承担的压力就越大,投入也越多。所以,学校从自身利益出发,先强调“非必要不留校”,又强调“非必要不出校”——这让学生被“困”校园,缺乏自由。
如果是私营企业基于自身利益这么做,人们或许还能理解,但作为公立高校管理缺乏人性化,则让人很难接受。因为高校作为知识殿堂,其一言一行应该为学生做正面表率,而不是做反面示范;作为公立高校,应承担更多公共责任而不是只考虑自己。当然,不是所有高校都这么自私自利,也有不少人性化高校。
比如有的高校对居住地为疫情中、高风险区的学生,充分尊重学生意愿——愿意投靠亲朋好友的自行决定,愿意留校过寒假的,由学校安排老师一对一联系,制定假期帮扶慰问工作方案,从思想、心理、经济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关爱帮扶。这种人性化安排,才彰显出高校的胸怀,真正体现出大学之“大”的内涵。
笔者建议,凡是采取“非必要不留校”“非必要不出校”的高校,都应该及时修正自己的放假安排,让留校学生少走些程序,多享受一些温暖。同时,对于放假安排不够合理的高校,教育部门有必要及时进行指导、纠正。既然“非必要不返乡”是国家有关方面的公开倡议,高校也要不打折扣地执行国家部署。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