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方提供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 黄鑫宇)4月15日,由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新时期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出版座谈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提出,新时期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战略必须坚持走“市场化道路”“科技化道路”和“国际化道路”。其中关于“科技化道路”,他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科技化之路主要体现在上市公司的结构上,“我们一定要让未来有成长性的上市公司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主体部分”。
部分嘉宾合影,主办方提供
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中国金融出版社总编辑郭建伟分别致辞。系列文集责编中国金融出版社资深编辑王君及作者吴晓求对图书进行了介绍。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中国投资公司原总经理屠光绍、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做主题发言。该环节则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主持。
肖钢首先从长期资金、加大创新资本的形成以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提高资本市场的质量和效率四个方面阐述了加快长期投资资本市场建设的必要性,并从三个方面谈了他的具体建议。他认为,第一,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改革趋向,营造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的市场环境;第二,实施政策倾斜和引导,吸引更多的长期资金入市;第三,壮大专业资本管理机构的力量,大力推动基金行业,特别是偏股型的,权益型基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加快资产管理行业的转型。
屠光绍认为,现在和今后提升资本市场的供给能力应做到八方面工作。一是完善市场制度的供给;二是扩大市场资金供给;三是健全的市场结构供给;四是完善产品工具的供给;五是强化市场服务体系供给;六是推进市场效率供给;七是重视市场监管供给;八是重视市场生态供给,做好投资人保护。
刚刚获得2020-2021年度“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的曹凤岐表示,“中国形成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并开始重视这个市场,利用这个市场发展我们的经济,这就是最大的成绩。”下一波资本市场的发展,他认为仍有几个方面尚需努力。第一,必须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第二,发展广义资本市场; 第三,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市场化;第四,进一步法治化;第五,进一步国际化,把中国资本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结合起来。
在座谈会研讨环节,记者看到,香港中文大学金融系教授何佳、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院长刘纪鹏、天相投资公司董事长林义相、独立经济学家金岩石、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中国农业大学期货研究所所长常清、中国证券业协会专职理事刘青松、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光礼、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永森、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教授汤珂、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应展宇、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谭松涛、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何青等专家学者参与了研讨。该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主持。
主办方提供
在赵锡军看来,新的发展时期,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有两个重要的变化。“第一个是我们市场中间的基础要素在发生变化。第二个是中国经济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积累了比较好的资源,经济本身承担风险的能力也在提升,意味着我们的经济各个部分可能经得起波动和冲击的这种能力,容忍风险的能力也在提升。”
胡俞越分享对注册制和退市机制的观点,他认为有进有出、有进有退才是正常的股市,进出通道要打通。“和我们的注册制相配套的退市制度一定能够相配套,相完善,这样我们的注册制才能稳步往前推进。”他说道。
常清则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建设任重道远,而学者有一种上帝赋予的使命,要正直,要有批判性,学者善意的批判,推动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才能一步步往好的地方发展。同时,他特别提出“市场监管应该搞清楚监管对象,不应该是把好人弄得团团转,非常麻烦。”他说。
刘青松表示,要把中国资本市场建设成为国际的金融市场,也就是说要让国际的金融要素,包括上市公司、资金、投资人、信息聚集到中国资本市场来进行交易,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国际金融资源在中国资本市场的配置。“这个定位和我们现在以内需为主导,以外需相结合的双循环新格局是一致的。”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黄鑫宇 编辑 李薇佳 校对 王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