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2015年、2016年的“狂飙”,2017、2018年的收紧,和2019年的消化后,2020年的并购市场迎来了截然不同的局面——这一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的活跃度陷入了七年来最低谷。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2020年,无论交易数量,还是成交金额,都创历史新低,也缺乏具有创新性的交易方案,借壳上市等传统上市手法几乎“绝迹”,并购重组所带来的“造富”效应也日渐式微。
2020年A股市场完成并购重组交易合计114起,涉及金额5666.91亿元,相比于2014年的427起并购重组交易、10874.4亿元交易金额,近乎断崖式下跌。
而一个更为明显的迹象是,随着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快速铺开,新兴产业逐渐淡出并购市场,整合式重组渐成主流,百亿级规模并购重组大多瞄准传统产业。
本报梳理的另一份数据显示,2020年已完成的114起并购重组交易中,仅16起涉及新兴产业,相比2014年并购重组高峰期,年内完成的427起并购重组交易中就有160起涉及新兴产业,当前新兴产业在并购数量及市场份额中均大幅下滑。
“并购重组也讲溢价,但当下新兴产业估值普遍上行,对于并购方来说,价格较高的资产吸引力当然下降,这是资本市场的常态,当股市估值整体偏低时,产业资本并购会更加活跃,而股市估值整体偏高的时候,金融资本更加活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受访指出。
重组趋向传统产业
在经历2017年并购重组大幅收紧后,A股并购市场活跃度开始断崖式下跌。
本报统计数据显示,自2014年并购重组市场出现高峰期以来,年度上市公司完成并购重组交易数逐年下滑,已从2014年的427起下滑至2020年的114起。
上市公司主动筹划并购重组交易的活跃度也越来越低。
记者统计,2020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买方参与的重大重组事件合计仅210起,其中已完成或在正常推进中的则为152起。而在并购重组积极性最高的2015年,这一数据则分别为345起、282起。
其间,2020年A股已完成的超百亿元的并购重组交易有16起,在2014年至2020年七年的数据中处于中等水平,其间并购重组超百亿规模的交易数量2014年的最高19起,和2018年的最低13起。
其中,2020年并购重组金额最高的案例为招商蛇口(001979,股吧)与前海投控共同增资前海自贸投资。
根据公开资料,招商蛇口控股子公司招商前海实业,以持有的招商驰迪100%股权向前海自贸投资进行增资,前海投控以持有的前海鸿昱100%股权对前海自贸投资进行增资。同时,招商前海实业以部分现金向前海自贸投资增资。完成后,招商前海实业和前海投控均各自持有前海自贸投资50%的股权。此次交易涉及总金额高达1458亿元。
从这一案例上,可以显著看到2020年并购重组市场的特点——传统行业、国资背景成最活跃的元素,新兴元素逐渐“退出”重组市场。
2020年已完成的114起并购重组交易中,仅16起涉及新兴产业,占比14.04%,同比2019年22.92%的市场份额下滑近一倍,相较于2014年高峰期37.47%的市场份额则存在更大落差,可见当前并购重组市场传统产业化趋势显著。
具体来看,2020年并购重组大多瞄准食品、化工、建筑、金融、有色等传统产业。
例如,新奥股份(600803,股吧)通过资产置换、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作价258.4亿元收购新奥能源32.81%股权,实现天然气全产业链整合;东方能源(000958,股吧)作价151.12亿元收购资本控股、国网英大作价143.98亿元装入置信电气(600517,股吧)为公司带来金融资产;华菱钢铁(000932,股吧)作价104.66亿元定增收购华菱湘钢、华菱涟钢、华菱钢管、华菱节能四家公司股权。
“一方面是监管环境变化,市场对于高估值、高溢价和跨界并购非常谨慎,新兴产业优质资产想上市,完全可以走IPO通道;另一方面,很多民营企业也没钱做并购。”华南一名前上市公司高管受访指出。
造富“光环”褪去
2020年3月25日,上海莱士(002252,股吧)以132.46亿元完成对西班牙基立福下属子公司GDS45%股权收购。
这是当年为数不多的民营上市公司收购新兴产业的案例。
但值得一提的是,该方案从2018年开始筹划,曾多次修改方案,在2019年3月7日确定最终方案后,股价仅迎来一个涨停板。
2020年,A股市场披露了多家新兴产业并购案例并未出现较大的“水花”。
如当年7月披露定增收购瀚晖制药49%股权的海正药业(600267,股吧),方案落地后仅三个涨停就快速回落;6月宣布定增收购东风马勒50%股权,上海弗列加50%股权及东风汤姆森50%股权等9家公司股权的东风科技(600081,股吧),方案出炉次日股价仅上涨4.16%;3月宣布定增收购无锡宏仁100%股权的宏昌电子(603002,股吧),仅出现两个涨停板……
这些景象与五六年前动辄十余个涨停,“逢并购必大涨”的景象形成巨大反差。
事实上,从本身并购标的来看,“炒热点”并购在A股市场迅速降温。
根据Wind数据显示,2014年年内完成的427起并购重组交易中,有160起涉及新兴产业,占据市场37.47%的份额,涵盖计算机、生物医药、互联网、信息技术等产业;2015年新兴产业所占市场份额也不低,在完成的298起并购重组交易中共有109起涉及新兴产业,占比36.58%,覆盖产业与2014年相对一致。
但在2020年的并购市场,新能源、光伏等年内被热捧的新兴产业丝毫不见身影,仅少数“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被装入,涉及企业仅16家。
“这是市场成熟的表现。”业内人士评价。
“本身就不应该因为并购而大幅度提高市值,因为并购尚有一定风险,并购也不是必然成功。当下资本市场更加关注的是赛道,也就是产品,只有当产品摆在面前,投资人才会趋之若鹜。而从并购到形成新的产品,往往有一段不小的距离。”盘和林说道。
整合难成“拦路虎”
尽管早在2019年,重组新规落地,解除了早前不少并购重组相关限制,创业板借壳也已然放开,但一年半时间里,并购重组市场却未回复活跃,创业板首单借壳也迟迟不见破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到,上市公司对并购重组积极性不高或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注册制下新兴企业上市路径逐渐通畅,而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前期市场非理性重组遗留诸多“后遗症”“整合难题”使不少上市公司望而却步。
2019年,科创板注册制改革正式开闸,早已吸引了诸多新兴产业公司上市。
截至2021年1月15日,合计有217家科技公司登陆科创板,总市值合计33590.57亿元,平均市盈率94.55倍,总受理企业更是突破535家。
2020年8月,创业板注册制正式落地,截至目前IPO受理企业也高达543家,其中已有82家注册生效,大多数实现上市。
华南一家中型医疗制造行业上市公司高管就对记者表示,由于上市道路通畅,其看中的优质并购资产更偏向于走IPO渠道,选择自己上市,这并不利于行业并购整合。
而面对已经完成并购重组的企业,顺利整合实现提质增效则是另一个更为宏大的命题。
华南另一家早前完成重组的创业板制造业高管则对记者直言,其对公司治理与融合过程中,感触颇深,市场很多并购案例,在业绩对赌完成上市公司接管之后,都出现各种问题,导致并购失败等情况。
“比如说业绩对赌,在对赌期没法介入太多对标的公司管控。首先是业绩承诺方觉得上市公司干预经营(特别是跨界并购),对赌若不完成,容易扯皮。其次是容易排斥上市公司派出的管理人员,不让实际参与经营管理。”该高管说道。
在其看来,市场上不少并购重组交易中,业绩承诺方为了完成业绩,往往只考虑企业短期规划,忽略了长远发展。
这显然对上市公司后面接管不利,为了完成业绩,许多公司容易想尽各种办法。基于这些原因,基于稳定股价等考虑,上市公司与业绩对赌方容易“同流合污”。
“说到底还是要上市公司自身基础好,质量高。建议监管部门优化政策,进一步加强指导培训。或在审批环节多走进上市公司进行了解。让并购能够促进上市公司更加健康发展,做强做大。”该高管说道。
(作者:杨坪,陈芳 编辑:李新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