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基金经理走出舒适区 明星与老将忙“拓圈”
春节之后A股市场震荡调整,不少公募基金经理选择在舒适区之外,拓展自身认知边界,致力于为基民提供更加“全天候”的持基体验。而在“拓圈”队伍中,也不乏投资老将与明星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的自我修炼
立足自身能力圈,把握安全边际,寻找长坡厚雪,始终是价值投资者决策的出发点。然而,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不断有新事物涌现,科技更迭换代,创新此起彼伏,持续学习能力也成为了基金经理的必备技能。
“力田不如逢年。”这句史记中的名句,意指努力耕耘,实际上不如遇到好年景。对于基金经理而言,有些时候也是如此。如何在不同的年景做到穿越牛熊,不断拓宽自身能力圈尤为重要。
在竞争激烈的基金行业,不乏不断努力拓展认知的投资老将与明星基金经理。余广作为景顺长城基金股票投资总监,2005年1月加入景顺长城后,历任研究员、基金经理等职务。担任行业研究员期间,他的研究范围横跨银行、机械、家电、汽车、钢铁、建材、纺织服装、农林牧渔等诸多行业。
一直以来,“价值老将”“长跑高手”都是余广的知名标签。而如今,可以看到余广旗下基金的持仓中,也开始出现类似石头科技这样偏向于新兴产业的标的。对于新经济公司,余广始终在不断改进自身的研究方法。对于这类公司,余广除了研究财务报表外,还注重报表外的数据,以及对公司商业模式的研究,从而判断公司的长期价值。
“要不断学习,不要轻易有偏见。有些东西看不明白,就慢慢地看。”余广坦言。虽然一开始就研究基本面,但其投资思路还是有所变化的。余广介绍,最开始时他偏好于估值便宜、被市场明显低估的公司。后来他意识到,这样的思路实质上还是做波段。真正长期持有的思路应该是要挑到这些盈利能持续增长的好公司,获取公司长期盈利增长带来的资本增值收益,在长期的视角之下好公司的估值可能只是某个时间点的问题。
信达澳银基金经理冯明远向来以科技投资、新能源产业投资闻名业内。然而实际上,回顾历史,冯明远也曾经在传统周期股的投资上颇有心得。而如今,他在努力拓展自身的能力圈,调研学习消费服务等产业。冯明远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科技领域在一定阶段内,确实无法为组合贡献超额收益,他也会适当提升消费与周期板块的投资比例。
医药投资方法论可复制
在“拓圈”的基金经理队伍中,医药出身似乎有天然的优势。
2018年4月,生物学加医药研究员出身的葛晨开始管理第一只公募基金博时医疗保健,这是一只专注于医药板块的基金。2020年6月,凭借优异的任职业绩,葛晨开始管理第二只公募基金博时健康成长,能力圈进一步扩大到消费和制造领域。
而到了2021年1月,葛晨发行了自己第三只公募基金博时创新经济,这只基金投资主题更加广泛,聚焦消费、数字经济、产业升级和基建等符合经济创新发展方向的优质投资标的。至此,葛晨的能力圈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和拓展。
为什么医药背景的基金经理更容易“拓圈”?葛晨坦言,医药行业投资就像一个小的全市场基金。比如说创新药类似于科技;原料药和中间体类似于化工;药店和医疗服务类似于商贸服务;品牌OTC类似于消费品。
在全市场里遇到的行业驱动力,在医药行业里都会遇到,这也意味着医药背景的基金经理其实是可塑性非常强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在研究各个细分医药赛道的同时,也对消费、周期、科技等行业形成了一套可复制的逻辑方法论。
从医药出发,不断拓展自身能力圈,工银瑞信基金经理赵蓓也有着自己的心路历程。赵蓓近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医药行业包罗万象,既有科技属性的创新药,又有消费属性的医疗服务、品牌中药等,也包括类似于周期属性的原料药行业。医药行业的很多投资逻辑都是可以拓展到其他行业的。赵蓓表示,未来主要看好几个方向,包括科技创新,大消费与高端制造升级。
“医药行业也具备消费属性,两者在很多方面可以触类旁通。”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王大鹏同样是医药出身,不断拓展能力圈的同时,消费领域也成为了其强项。
区分拓圈与风格漂移
对于基金经理“拓圈”行为,业内人士指出,一方面是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因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新的投资机会不断涌现,例如盲盒等很多新鲜事物出现,其中也蕴含着大量的投资机会,如果不跟上年轻人的步伐,那么有可能会错失很多机会。
另一方面,传统行业也在面临着收缩与转型。例如传统能源、大宗商品、地产行业,其中投资机会随着时代变迁,格局发生了很大改变。对于基金经理而言,能力圈上的更新换代也十分重要。
同时,也有公募行业人士提醒,“拓圈”并非简单学习新生事物,照猫画虎。对于能力圈的拓展,尤其涉及到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的客户资金,需要十分谨慎。对于基金经理而言,大多数是从研究员成长而来,更多在两到三个行业深耕,拓展到新的行业是十分复杂与艰难的过程,尤其是涉及医药、电子、化工等行业,往往需要非常深厚的专业技能与产业背景,难度非常大。
前述公募人士同时坦言,建议普通投资者要分清“拓圈”与“风格漂移”的差异。前者是以基本面为基础,提升投资认知。更多地是在自身多年研究的经验积累之上,在延长线上找机会,或者是对于某一新兴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深入学习,甚至借助同公司研究平台上的团队力量来进行拓展。而后者更偏向于短期跟风追涨。如果一个长期买银行地产的低估值选手,忽然买入了半导体;或者一个偏科创风格的投资人,忽然开始追高白酒,这就需要仔细甄别。在这背后,很有可能是基金经理短期业绩考核压力所导致的风格漂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