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量化新时代的道与谋——访鸣石投资创始人袁宇来源:上海证券报
如果把过去以套利投资、趋势投资和聚焦单个资产类别为主要策略的量化投资机构划为第一代私募量化机构,袁宇2010年创办的鸣石投资无疑是元老级量化投资机构。
10年弹指一挥间,量化私募经历了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高速发展势不可挡。但若聚焦到具体的一家家公司时就会发现,已有相当部分量化私募在市场多轮风格切换中“泯然众人矣”。
老牌百亿级量化私募,这九个字背后,蕴含着鸣石投资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和智慧。
“这10年来我最深刻的感悟是,一家量化私募若想长远地走下去,必须依靠多核驱动,有生命力的团队才能具备较强的研发和风控实力,在不同的市场中稳步前行。另外,随着量化投资进入新时代,量化私募需要凭借更高的技术和更专业的团队,为资管行业提供最优的解决方案。”袁宇直言。
如今,量化投资大潮奔腾而来,鸣石投资在量化投资新时代的道与谋,或可助投资者与行业人士窥一斑而见全豹。
“鸣石投资没有我也会正常运转”
从学术圈转型到金融圈,袁宇没有过丝毫的犹豫。
作为世界顶尖学府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教授,袁宇在创立鸣石投资之前就已经在学术界小有成就。
“我读博士的时候研究的是行为金融,所以相比于转型,创办鸣石投资对我来说更像是学术的一种延续,用实盘来验证理论,用理论来启发团队的研究方向。”谈及当初创办鸣石投资的原因,袁宇颇为坦然地说道。
袁宇的学术基因使得鸣石投资从一开始就和其他量化私募不太一样。用袁宇的话来说,鸣石投资更加注重追求因子的逻辑性和可解释性。
袁宇表示,大多数纯理科背景的机构用穷举法来寻找有效因子,但鸣石投资希望因子的研发者不只看回测结果,而是要对因子有一定的理解,因为这样可以不断优化因子在样本外的表现,因子的有效性和持续性也会更强。
谈及鸣石投资实现长跑的秘诀,除了注重因子的可解释性,袁宇还反复提到了多核心驱动的团队作战智慧。
“从量化投资历史来看,世界上能够走得长远的顶级量化投资机构大多采取多核驱动的策略。鸣石投资从一开始就强调团队的作用,只要‘五环十核’模式正常运转,鸣石投资没有我也没什么问题。”袁宇坦言。
据袁宇介绍,鸣石投资的“五环十核”模式主要是指因子研究、AI智能开发、策略优化、交易及风控五个环节中的十位核心人员协同作业的模式。袁宇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变化很快,不同市场环境需要不同的专业研究人员,多核心的分工方式能够使公司在市场变化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研究、投资能力。
“蛋糕可能会变小,但强者会更强”
2010年4月6日,我国第一个股指期货合约标的上市,国内量化对冲策略开始崭露头角,第一批百亿级量化私募也随之诞生。但在一次大中小盘的剧烈风格切换中,很多量化私募随风消散。
2020年以来,完成了初步策略迭代的量化私募再次吸引了市场的目光,百亿级、千亿级量化巨头涌现,但高频策略的容量瓶颈、错误定价逐步减少等问题也开始被业界热烈讨论。
“10年来公司团队最深刻的感悟就是,错误定价幅度和数量确实在下降。”谈及上述问题,袁宇坦言,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的交易结构出现了明显变化,即机构投资者占比显著上升,定价效率不断优化,因此捕捉错误定价机会的难度有所提升。
面对上述问题,量化私募该如何破局?袁宇的答案是,用更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
袁宇解释道,随着中国资本市场不断成熟,量化私募整体的“蛋糕”大概率会变小,行业的平均超额收益也会逐步降低。但与此同时,量化私募内部的分化会愈发明显,投入更多、积累更多、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头部机构将斩获更高的超额收益,所以具备更强技术性和专业性的团队反而将分得更大的“蛋糕”。
谈及高频量化策略的容量瓶颈,袁宇认为,交易频率的提高肯定会使策略容量受到限制。客观来讲,目前A股市场的换手率仍处于高位,高频量化策略尚未达到瓶颈。不过,后续随着规模逐渐增大,容量更大的基本面因子比重将逐渐提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