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证券记者 江芬芬
光伏产业链的价格体系正在发生微妙变化。继保利协鑫宣布近期硅料价格不再上涨、中环股份(002129,股吧)通过减薄硅片厚度“暗降”,最新消息显示,隆基股份(601012,股吧)公布的4月硅片价格基本未调整,威股份电池片价格更是直接降价。
开年至今,龙头硅片企业已经连续4次调高硅片价格,直至这次价格迎来平稳。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涨价戛然而止
3月25日,隆基股份公布的4月硅片价格基本未涨。公开资料显示,3月15日,隆基单晶硅片P型M10 175m厚度价格上涨0.12元/片至4.56元,其余产品上涨0.1元/片。2月的那波上涨更为凶猛。2月26日,隆基宣布单晶硅片P型M10 175m上涨0.39元/片至4.44元,其余厚度的单晶硅片上调了0.3元/片。
同在25日,通威股份(600438,股吧)也发布了4月电池片价格,除多晶电池上涨0.01元/W,单晶产品全线降价。3月通威股份单晶电池各产线定价曾上涨0.05元,而本轮降价之后,其166mm和210mm电池片均低于年初价格。
据《金证券》了解,2021年开年以来,在供需矛盾刺激下,硅料价格迎来10连涨。硅料价格直接影响硅片环节,龙头硅片企业年内曾连续4次调高硅片价格。
稳价风潮已在蔓延。据索比光伏网报道,3月24日晚间,保利协鑫董事局主席朱共山透露,近期硅料价格将不再上涨。2月23日,中环股份宣称将通过减薄硅片厚度缓解下游客户的成本压力,并于3月初首度公示不同厚度单晶硅片价格。
博弈在淡季
“之前每个产业链都在硬扛,现在上游价格出现松动,说明行业或许找到了价格临界点”。昨日,《金证券》记者接触的沪上研究员表示。
3月16日,爱旭股份内部人士在接受机构调研时透露,“2021年以来硅料和硅片价格持续上涨,电池和组件处在一个比较难受的状态,目前下游对上游涨价的接受度已经到一个极限,继续上涨概率不大。”据了解,尽管1月份全产业链处于满产状态,但随着上游材料价格一路攀升,2月份组件企业已经开始降产,3月份则继续降产。
在业内人士看来,光伏行业3-5月是传统淡季,“之前可以说是上下游博弈最激烈的时刻。”
即便前期价格“涨不停”,在二级市场上光伏板块仍然集体“掉坑”。K线显示,春节后隆基股份股价折损四成,通威股份、阳光电源(300274,股吧)股价更是腰斩。不少基金经理认为,产业链上游价格大涨,可能对下游需求起到抑制作用。同时由于组件、电池环节毛利率受上游涨价影响,市场对于相关公司今年一季度业绩进行了下修,两大因素结合前期强势板块松动影响,市场卖出情绪浓重。
近日,前述几家企业任价格“躺平”,无疑向市场传递了利好信号,业内人士判断,二季度极有可能出现年内硅片价格低点,“不过三季度就将迎来装机旺季,如果硅料产能仍然紧张,硅片价格还是要涨。”
事关行业定价权
前述沪上研究员也提醒,硅片行业提价戛然而止,除了客户博弈的因素,也事关行业定价权的争夺。
3月18日,中环股份的银川50GW太阳能(000591,股吧)级单晶硅材料智慧工厂项目正式开工,总投资约120亿元,2022年底全部投产。该工程生产的是目前行业内尺寸最大的210mm硅片。此前,保利协鑫、天合光能、通威股份也相继入局“210阵营”,形成了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全覆盖的210尺寸产业链,而这些企业正是这次价稳的急先锋。与之争锋相对的是“182阵营”,领头企业正是隆基股份,主要生产边距为182mm的硅片尺寸。
该研究员对《金证券》解释,长久以来隆基在硅片行业享有强大的定价权,与其受制于人不如弯道超车,因此垂直整合类厂商和新切入硅片环节的厂商大多加入了中环为首的210阵营。“210阵营”一直对外宣传大尺寸硅片降本增效效果明显,抢先稳价无疑更得人心,“从隆基股份紧急跟进来看,公司显然不想让210阵营得逞。”
躲不掉的绝对过剩
与之相印证的是,近期两方阵营的嘴仗从来没停过。中国有色金属硅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前保利协鑫能源副总裁吕锦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组件商未必在意210还是182,但是对于硅片厂商而言,现有182硅片产线无法改造210尺寸,已有产线不能废掉。言外之意,企业选择182阵营的原因是避免存量资产大幅减值。
而隆基乐叶高级副总裁佘海峰则表示,“我们内部做了非常多的可靠性实验和技术测试,182就是大型地面电站的最佳尺寸。”
《金证券》记者了解到,从一些上市公司的应用反馈来看,有的认为210尺寸战略有些激进,目前存在尺寸和盈利能力倒挂问题;有的则反映已量产3个月以上的210产线的良品率为96-97%,跟182产线的差不多。不难看出,“182与210之争”短时间难定胜负。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中环在210硅片上所享有的90%市场份额是阶段性的,必然被新进入者们所追赶。210硅片的超额利润,预计能存在的时间或许是9-12个月。
让圈内人士更为担忧的是,过去一年硅片、电池、组件环节的扩张产能,已经超越当年全球的市场需求。2021年即使上述产能不能完全落地,但光伏产业链上部分环节产能的绝对过剩已是必然,在尚未导入可以令后来者居上的先进技术之前,不同环节的龙头企业势必会利用成本以及规模优势掀起惨烈的淘汰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