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金融科技进入深水区。
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金融科技正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日前,由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课题组联合编制的白皮书《拥抱十字路口的挑战:中国金融科技新篇章》发布。白皮书称,中国的金融科技已然进入深水区,面临十字路口的抉择。
世界经济论坛“中国和世界金融服务的未来”项目负责人Kai Keller表示,金融科技已经成为金融系统中一个关键要素,世界经济论坛作为一个国际组织,一个中立平台,将继续推动中国和全球产业和金融体制转型的探索,积极找寻共同的解决方案。
白皮书第一作者、高金实践教授胡捷称,目前,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进入了关键的第三阶段。与第一阶段不同,第三阶段的创新不再由监管部门主导和规划、然后指令金融机构实施(自上而下型);也不像第二阶段,纯粹由科技公司推动(自下而上型)。
“当前的创新动力(310328)机制由传统金融机构、已经开展金融服务的大型科技公司、独立的金融科技企业,以及监管部门等各方在复杂的协作和竞争中共同推动。在全新的生态系统中,各利益攸关方正在积极探索自身定位和角色。”胡捷说。
其中,国内金融监管部门选择的策略将决定未来金融行业的发展方向。白皮书称,和世界其他大多数地区相比,金融科技在中国发展的速度更快,并且更加深刻地影响了个人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而行业之所以能够创造这些价值,原因之一在于中国监管部门在行业发展早期允许传统监管范围之外的创新繁荣发展,并在“监管后续跟进”的过程中调整规则。
不过,随着金融创新日益受到欢迎和金融创新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创新者和监管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一方面,监管部门认识到许多科技和金融科技企业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如果创新步伐和商业实践过于激进,有可能危及金融稳定和社会安定,因此对科技企业的活动采取了更加积极的监管;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和决策机构也意识到,如果监管政策过于收紧,则会抑制未来创新和经济增长。
由此,白皮书建议,需谨慎把握创新和监管之间的关系,确保实现金融科技带来的各项价值,同时控制(最好是预防)潜在的风险。监管部门和行业参与者需谨慎平衡各方权益,并处理好数据的使用和保护、潜在的垄断式经营,以及如何与全球最佳实践和标准保持一致等问题。
“只有包括小型、独立的金融科技企业在内的所有利益攸关者携手合作,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和金融体系才能持续繁荣和创造社会效益,才能引领世界金融创新和普惠金融的发展。”胡捷说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