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 | 李敬恒
春节后,顺周期板块闻风而动,前期强势的抱团股则出现明显“松动”,尤其是抱团股扎堆的食品饮料行业。对此,市场充斥着抱团股将“瓦解”的声音。这是否意味着,食品饮料行业将一蹶不振?
笔者认为,最近市场的调整主要源于风格的变化,这在牛市中比较普遍。毕竟相对顺周期板块,食品饮料板块的估值优势较弱。不过,作为2020年韧性极强的板块,食品饮料行业在2021年仍是“结构行情”,一些估值合理、业绩持续超预期的个股仍能走的更远。
食品饮料短期难出现整体性的上涨
据笔者梳理,在2020年,食品饮料行业整体表现尚佳。具体来看,细分板块中的速冻食品受益于疫情,涨幅明显;调味品、肉制品得益于其较强的刚需性,几乎未受到疫情影响;白酒、乳制品、休闲零食虽然在2020年一季度短暂受到了疫情的冲击,但自二季度起迅速恢复。
不过,笔者认为,在2021年,食品饮料行业短期内或较难出现整体性的上涨,原因有二:一是当前板块的整体估值已经处于行业近十年以来的历史高位,尤其是食品饮料指数(申万)在2月9日再创历史新高之后;二是流动性的掣肘,笔者预计2021年的流动性或很难更为宽松。从中、长期看,整个行业内的龙头仍会是长期行情的主角。另外,虽然在传统领域中的高端白酒、乳制品、肉制品等竞争格局已经比较稳定,但其内的一些护城河较高的、稳定增长的龙头企业有望持续跑赢大盘。
在笔者看来,调味品板块短期将受益于餐饮端的复苏,而在中、长期,板块内的复合调味品赛道将受益于餐饮端与家庭端的增长趋势良好,在未来品类不断呈现高端化的情况下继续保持高增长趋势。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调味品板块的龙头公司如海天味业在2020年年底曾表示2021年无提价计划,因此其在2021年或多以横盘整理去消化估值;乳制品板块短期将受益于奶价的上行周期,在中、长期则分别需要关注低温奶崛起与行业集中度提升和品类的多元化发展与经营区域的全国化拓宽;粮油板块短期将受益于提价,在中、长期需要关注消费升级带来的高端化以及集中度提升;肉制品板块短期将受益于猪价下行大周期带来的成本下行,在中、长期同样需要关注高端化以及集中度提升。此外,不仅是复合调味品,预调酒、新型软饮料等一些同样具备高成长性的新消费领域,在爆款产品出现的情况下,也有望出现一批高成长性的“黑马”。
整体而言,随着市场有效性的提升,那些商业模式好、护城河深、长期确定性高的企业会持续上涨,而一些商业模式较差的行业或者企业将会越来越边缘化。
白酒板块将持续消化估值
龙头企业还能走的更远
再来看白酒板块,笔者认为,相对食品饮料行业的其他细分板块,白酒行业的高确定成长性占了上风,头部公司仍具有相对优势。虽然其目前处于历史估值的上轨,但这体现的是,市场对其优质的商业模式、较强的企业竞争力、供不应求的产品、确定性极高的业绩以及稳定的提价能力的认可。以茅台为例,其过去20年的估值中枢约在27倍,节后调整后的估值约为50倍,虽然估值较高,但其不断强化的品牌力、收藏价值、供不应求等因素使得茅台拥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因此后期不太可能持续性暴跌,或以横盘来消化估值。随着人均收入的持续提升,消费者会越来越看重品牌,品牌力强的一线白酒企业将持续获得溢价。此外,中国的酒文化已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一线白酒企业具有更深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传承,也具有更强的客户黏性与议价能力。与之相比,一些二、三线白酒企业发展时间较短、可替代性更强,因此面临较大的挑战。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自2020年下半年开始,一些次高端、中端甚至低端的白酒企业也跟随部分高端白酒企业涨价,同时市场也赋予了他们极高的估值,但这些白酒企业的提价能力是存疑的,若未来他们的提价能力被证伪,则其市场表现可能会出现较大的下行风险。
有一组数据可以参考,据笔者梳理,相较2016年,2019年的白酒整体销量已经下滑了42%;但另一方面,以贵州茅台、五粮液为首的高端白酒企业近几年一直处于量价齐升的状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价格升级是推动白酒行业成长的重要动力,而只有具有明显品牌优势并且具备提价能力的企业才能够走的更长远。
(作者系璞远资产总裁。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