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保险,要老是计较买的不如卖的精,把这当成是和保险公司对赌,对赌自己会不会有事,就没什么意思了。
因为保险是按大数定律设计的。
比如,官方统计,每年10000个人里有10个人会发生重疾,那只要某一年没有10个人生病,那保险公司就赚了。
保险公司的眼光是整体的,是面向全中国人的,只要投保人没骗保嫌疑,保险公司是不会为难个人理赔的。
所以买保险,保险公司绝对不是你的敌人,你真正需要较劲的,是风险。
你要考虑的只有一件事,
你是谁?你从哪来?要往哪去?
如何解决自己的风险需求?
牢记初心,投保的时候才能不忘使命。
因为投保约等于自助。
公认的好产品就那么几个,我写都写吐了,估计你们也看腻歪了。但腻了归腻了,到了投保页面,那产品提供的各种自助选项,还是让不少人摸不到头脑。
比如,之前跟大家说过一种场景,
要是投保人30岁,孩子今年0岁,缴费期最高可选30年,还可以附加投保人保费豁免。
可要是投保人要孩子比较晚,40岁才要的孩子,孩子今年0岁,虽然缴费期仍然可选30年,但是就没有保费豁免了。
要想附加保费豁免,就只能选20年。
缴费期限选20年,那每年保费就要贵上千八百块钱。
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考虑呢?
如果是我的话,
除非缴费期从30年缩短到20年,上涨的保费我是真的一点也拿不出来了,不然我会优先选择带保费豁免的投保方式。
因为缴费期是20年、还是30年,对整体保费支出影响不大,但带投保人豁免,关键时刻能帮你省下一大笔保费。
投保都是事儿,都是技术活。
比如,重疾要不要带身故?
有人会说,带身故的重疾性价比不划算,不如拆开买寿险+重疾险。也有人会说,预算充足想加就加,不足就不加。
我先把答案放这,
选择带身故责任的、终身版本的重疾。
解题思路是这样的,
大部分人主要的风险需求有两种,大病和身故。
要是不谈预算,那咱们对保险的要求只有一个:保险要覆盖一辈子的大病和身故风险。
但你们也知道,终身寿险齁贵齁贵的。
绝大多数买终身寿险的人,他们的动机已经不在于那一笔身故保险金了,而是在于用终身寿险来完成遗产规划、资产隔离等目的。
所以,终身寿险,×掉。
而不带身故的终身重疾险+定寿的组合,
虽然便宜,也能保障一辈子的大病风险,和70岁、80岁之内的身故风险,但好像离我们的目标,还差了那么一点点。
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就是带身故的终身重疾险+定寿的组合,
要是被保人一辈子没有得过大病,那终身重疾险里的身故责任就会被保留下来,等被保人死后,受益人仍然可以拿到身故保险金。
只论保障范围的话,带身故的终身重疾险+定寿的组合≥不带身故的终身重疾险+定寿的组合。
而身故责任要花多少钱,
拿以前咱们常说的达尔文3号来说,
30岁男,保额50万,缴费30年,
含癌症二次赔和心脑血管二次赔,
不含身故是7900/年,含身故是10965/年,
现在问题回到大家手上,你愿不愿意每年花3000块钱去换保障范围的提升?
当然,虽然我们的目标,是要尽可能让保险覆盖一辈子的大病和身故风险,但现实很骨感,我们的收入条件可能不允许我们这么做。
那答案就很简单了。
收入有限,那就不带身故的定期重疾+定期寿险。
比较两个答案,大家有没有看出来,
重疾险产品带不带身故,不完全取决于带了身故以后,重疾险产品本身的性价比是不是下降了,而是更多地取决于,我们的风险需求是什么。
是打算一辈子、终身覆盖大病和身故风险,还是只在定期内覆盖大病和身故风险就好。
所以买保险,都是细节啊,老铁。
大家要上车的,先加助理阿花微信,新定义的重疾质量如何,咱们先让它们多出几种,过一阵子再讨论。
-END-
作者:小司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小司淘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