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非洲猪瘟影响,中国生猪产能遭受冲击,在刺激猪肉进口量2020年同比翻番、创下历史新高的同时,作为替代产品的牛肉,进口量也首次迈进200万吨大关。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猪肉、牛肉价格却走出了不同的曲线图。
价格分野的背后,既有官方不断释放生猪产能稳态恢复的利好信息,导致猪肉价格波动下行;也有国内外新冠疫情防控差距所导致的国外旅游受阻,利好国内消费,以及居民消费水平提升所带来的的饮食消费结构升级,推动牛肉价格缓步走高。
猪肉进口量创下新高与生猪产能持续恢复
2018年8月,中国暴发非洲猪瘟。在此之前,受国内偏好鲜肉的饮食习惯影响,猪肉进口量维持在120万吨左右。到2019年,国内生猪产能快速下滑,国内外猪肉价差明显,且进口肉成为调控国内猪肉市场的重要手段,猪肉进口量飙升至210万吨。
尽管生猪产能2020年有所恢复,但猪肉产量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为4113万吨,同比下降3.3%。在此背景之下,即使2020年下半年进口冻品问题频现,进口有所受限,肉类进口量仍然超出预期。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肉类(含杂碎)累计进口991万吨,同比增加60.4%。其中,猪肉进口量439.22万吨,同比增加108.34%。
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进口猪肉量占国内猪肉供应量的比重已达10.7%。而这一数据在非洲猪瘟暴发前的2017年仅为2.3%。
在猪肉进口量创下新高的背景下,国内生猪产能也在持续恢复中。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020年6月份和7月份,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量先后实现同比增长,这成为生猪生产恢复的重要时间拐点。猪肉市场总体呈现供应改善,价格开始呈现震荡回落态势,一直到11月底。
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和山东卓创资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监测,从2020年第47周(2020年11月23日-27日)至2021年第2周(2021年1月11日-15日),16省(直辖市)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总指数的周平均值均环比上涨,每公斤从37.43元涨至46.56元,连涨40多天。
环比连涨的原因既有腌制腊肉的季节性因素,也有新冠疫情防控所导致的连带影响。从2020年11月下旬开始,南方多省开始制作腌腊,养殖户和规模养殖场看涨预期提升而压栏惜售,支撑生猪和猪肉价格涨至高位。进入2021年,1月上半月华北、东北等地新冠疫情点状散发,加之疫区消费者加快春节前囤货,同时局部地区道路交通受限,生猪及猪肉调运不畅,养殖户看涨预期增加,对生猪和猪肉价格形成支撑。
到了1月下半月,生猪供应开始持续增加,终端消费受新冠肺炎疫情零星散发影响略有减弱,生猪和猪肉价格略有回落。 这其中也有国家投放储备肉予以调控的因素。2020年底,猪肉进口量激增,补充成为中央储备冻猪肉。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随着当日3万吨中央储备冻猪肉的投放,至当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共组织9批次24万吨的挂牌投放量。
搜猪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春节前,猪肉价格连着下跌一个月,这是比较罕见的,其中有非洲猪瘟疫情所导致的抛售因素。一般来说,每年春节后猪肉需求相对较差,猪价下降的概率会大一些。但这次抛售出栏量比较大且很集中,有可能导致春节过后可供出栏的大体重肥猪数量下降,使得价格存在上涨的可能性,但整体而言,猪价下跌的概率会更大一些。
行业人士也预判,从目前形势来看,影响春节后猪价走势的关键因素还是疫情,毕竟疫情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节后抛售继续,猪价仍可能进一步下跌,但远期猪价走强的概率将因此提升。如果出栏减少,猪价有可能出现反弹,但进口冻猪肉继续大量入市,对猪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牛肉供求偏紧驱动价格稳步上行
伴随猪肉进口量创下历史新高,牛肉进口量在2018年首次超过100万吨,到2019年激增到165.9万吨,再到2020年增长到211.83万吨,短短三年间,牛肉进口量已然翻番。此外,进口牛肉量占国内牛肉供应量的比重,2018年为16.1%,2019年为24.9%,2020年为31.5%。
牛肉的供应量长期以来处于偏紧态势,导致牛肉价格高位运行,尤其是在非洲猪瘟暴发之后,刺激猪肉替代产品消费增加,再叠加国外旅游消费受阻、饮食消费结构升级,牛肉价格呈稳步上行态势。2021年1月31日,由中国农业部门官方发布的《2020年度肉牛牦牛产业技术发展报告》显示,牛肉批发市场价格由2020年1月的71.53元/公斤上涨至12月的87.32元/公斤,价格继续趋涨。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曹兵海称,在未来,国内市场对牛肉消费的刚性增长,及供应偏紧态势,仍然是支撑牛肉价格上行的主要逻辑。同时,还要考虑境外新传入的牛结节性皮肤病疫情防控、受国内外牛肉价差明显所导致的进口和走私冲击等影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