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脉# 2021年刚刚开启,互联网就连续爆出了多个热门话题,而这些热点的来源大多数都来自于一个奇葩的网络空间:“脉脉职言”。
“脉脉”是由北京淘友天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营的一个互联网社交服务,有网站和APP。而其中最主要的流量来源,则是叫做“职言”的社区频道。
林凡是脉脉的创始人、法人代表,也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88.75%;周杰系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11.25%。
“脉脉”成立四年以来已经斩获3亿美元融资,曾计划2019年赴美上市。
“脉脉”自定位为商务职场的社交平台,但真正令人业界关注的却并非所谓职场影响力,而是其“匿名爆料”的特殊功能。
一、匿名滋事
脉脉的“职言”频道,设置为“匿名+露出部分认证信息”的形式。
2017年8月间,百度发现“今日头条”客户端的脉脉广告内容以百度大厦的外观图片为背景,图片上方有文字:“听说我司文化从‘简单可依赖’被改为‘简单可以赖’了?”点击该广告内容进入脉脉的新注册用户页面,新用户可根据提示下载脉脉App。
对此,百度以名誉权纠纷为由,将脉脉、字节跳动诉至法院,要求脉脉和字节跳动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500万元。最终,百度胜诉。
而新浪微博曾以涉嫌不正当竞争诉脉脉抓取其用户数据提起诉讼,海淀法院一审认定脉脉非法抓取、使用微博用户信息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判决被告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等220余万元。
B站则正是因为名为“哔哩哔哩员工”的帐号在脉脉上发表评论称“B站,能睡小姐姐。我睡了四个。”B站认为,该评论损害宽娱公司的商业信誉和企业形象,构成商业诋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法院最终判决脉脉赔偿原告经济损失20万元及合理费用10万元,并发布相关声明以消除影响。
2020年4月,因一脉脉用户匿名辱骂BOSS直聘及其CEO赵鹏,BOSS直聘以网络侵权的名义起诉了脉脉,并要求脉脉提供涉事用户的详细身份信息和联系方式、消除影响并作出赔偿。
(以上来自《脉脉成为互联网大厂公敌?法律诉讼不断 频遇用户信任危机》)
梳理过去数年的报道,众多的互联网大厂多以名誉权纠纷和不正当竞争为由起诉过脉脉,且多以脉脉败诉告终。
之所引起这么多的诉讼,原因就在于脉脉的“职言”产品,鼓励网民以“匿名”形式,做“爆料”,并且完全不与当事方进行核实,放任谣言发酵,引发舆情,收获流量。
甚至在有关当事企业提出异议,要求进行信息核实时,脉脉也会以“保护用户隐私”为名百般推诿,继续收割舆情带来的流量。
根据有关规定,新闻信息发布施行许可资质制度,脉脉的所谓“匿名爆料”实质上是一种新闻形式,作为一款社交软件是否属于非法经营,有待商榷。
而这种新闻线索还被有意无意引导为“负面爆料”“八卦信息”,就更是有寻衅滋事的嫌疑。
二、擦边球
互联网从开始,就已经有了“ID”显示的“匿名”形象,大家取个自己喜欢的昵称,纵横于BBS、微博,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脉脉“职言”却独辟蹊径,做了“创新”,将个人的言论自由,强行捆绑上企业品牌,来制造话题,引发矛盾。
在脉脉“职言”里,会大量地看到类似于“阿里员工”“腾讯员工”“京东员工”“美团员工”这样的ID表述,引导读者将个人情绪表达,与其就职的企业形象做关联想象。
这些帖子的内容,不管是真是假,其实都并非代表企业的观点,其发帖人也不能代表企业形象。但是脉脉职言用这种ID显示方式,直接引用当事企业的品牌名称,必将产生对企业品牌的不良印象。
但实际上,脉脉所谓的信息认证,即邮箱、名片等等,且不说是否能证明其职务信息,即便都是真的,这样的形象表达是否符合有关法规?
这就好比美国的推特或者脸书,把所有来自中国的注册用户,都显示为“中国公民”,然后把各种言论都和国家形象做关联,合适吗?合法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五条规定,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捏造、歪曲事实;
(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
(三)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
脉脉有没有对这些所谓匿名爆料、八卦爆料,尽到合理核实义务呢?
在实践中,所有的互联网社区都或多或少发生过审核不严,引起纠纷或诉讼的案例,所以苛求脉脉去核实每一个用户信息的真实性显然有困难。
但是对于主动创造滋事条件,主动将企业品牌与匿名个人挂钩,反复不断地发生侵权案件,那就要质疑脉脉是不是故意纵容“职言”来侵害企业品牌,由此获得某种商业利益了。
有人说,职言是各厂品牌公关部门的雷区。既然是雷区,那就应该排雷扫雷,还互联网一个清净的空间。
被侵权使用自己品牌名称的企业,应该积极发起诉讼,坚决遏制这种擦边球歪风。
三、脉脉是在法外空间吗?
在近几年的大力监管和整治之下,网络环境得到了空前的净化。
对脉脉的经营模式,这里提出几个疑问:
1、在提倡实名制的今天,脉脉职言这种“不经核实”的“匿名爆料”业务,符合我国的网络发展方向吗?
2、在提倡正能量的今天,脉脉职言这种以“吐槽”“告密”“造谣”“八卦”为噱头的网络社区,有存在的必要吗?
3、脉脉2018年8月因为匿名社区被约谈,此后却变相继续实施匿名化经营,这算不算对政府监管阳奉阴违?搞变通?做“两面人”?
4、脉脉反复因为侵犯企业名誉权被诉,却不整改自己的经营模式,是不是属于浪费国家的司法资源?是否属于把诉讼作为商业模式行为?
5、造谣者会受到法律惩处,纵容和包庇这些造谣者的平台,而且已经是反复多次的惯犯平台,应该受到怎样的惩处呢?
引用媒体的一个评价:“在脉脉上,一个真实爆料背后,可能存在着数十倍的谣言污蔑和捕风捉影。”
呼吁有关部门对此进行调研。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张栋伟。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