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二鸟说
01
90%的投资收益都是来源于成功的资产配置
这个观点被投资理财界奉为圭臬。基本上所有的智能投顾都是基于资产配置的各种模型而设计的。
资产配置的作用在于降低波动,使净值曲线更为平滑,有利于投资者长期持有。就长期投资而言,非股票类资产的加入,可以起到降低波动的作用,但并不会必然增加收益。
02
A股是波动较大的市场,只有通过低吸高抛的择时操作才能获取收益
直到现在,这种观点在市场仍然占据主流地位,很多投资者恐惧波动,不相信长期持有能赚到钱。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最终决定股票价格走势的是其内在价值。在A股中,具备护城河、能穿越周期、长期向上的上市公司虽然比较少,但还是有一些的。我们通过优秀的基金经理找到这些股票,长期持有,再加上必要的主动管理,是可以穿越周期的,并不需要进行择时操作。
由于市场波动导致基金净值的波动,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波动并不等于风险。相反,承受适当的波动正是获取较高收益的必由之路。投资者要做的,就是按照“以回撤定仓位”的原则,把整体波动控制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围之内,长期持有即可。
03
通过定投指数基金,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业余投资者竟然往往战胜大部分专业投资者
基金投资的主被动之争由来已久,提醒两点:1、A股市场仍然是一个有效性较差的市场,至少在短期内,主动管理是存在超额收益空间的;2、目前有很多主流指数的编制规则是存在缺陷的。
主动管理能力是基金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人脑优于电脑,扎扎实实的深入调研强于靠算法、模型选股,优秀的主动基金在现阶段存在大幅超额收益的空间。指数基金除了在牛市中有一些优势外,其余震荡市、熊市并无优势。
04
基金投资需要考虑市场估值,低估时买入,高估时卖出
这是与指数基金投资相配套的估值理论,看似有道理,但实际上与当前市场环境已不适应,需要与时俱进。
这种投资方法在2016年之前是适合市场环境的。当时散户占市场主导地位,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牛熊分明,整体估值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低估时买入,高估时卖出是能轻松赚到钱的。
2016年“熔断”之后,特别是注册制开始推行之后,市场已发生深刻变化。散户占比逐年下降,A股港股化和美股化的趋势日益明显。20%的头部公司获得的资源越来越多,估值日益提升,而剩余80%的公司则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因此,市场实现结构性行情,呈“板块轮动”的特征。由于部分头部公司估值提升,同时也有部分板块估值下降,市场整体估值不像以前变化那么大了,牛、熊的特征并不是十分鲜明。这个时候仅靠一张PB、PE的估值表,简单的看估值进行操作,这是要出问题的。因“高估”而卖掉的很可能就是头部优质公司,而看似“低估”而买入的有可能会陷入“估值陷阱”,长期无起色。
当然,两者的估值差不可能无限扩大,部分被错杀的优质公司和板块可能会迎来估值回归,但这一趋势不会简单的逆转。
我们的对策是:弱化估值,强化择基。我们将重点放在找优秀的基金经理上,即“找人”上,而非找所谓“低估”的板块。对于估值的判断,我们交给基金经理去解决。他们专业性要优于我们,只要找的人优秀,其判断大概率也会是正确的。
05
主动基金数量太多,不确定因素较多,无法选、不可靠
这个谈不上是市场共识,但确实是投资者实实在在面临的困难。主动基金择基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痛点。
对这个问题,我们的解决方案是这样的。1、按基金经理进行管理,而非基金。按人均管理3只计算,把市场上9000只基金简化为3000个基金经理。2、抓大放小,抓头部基金经理。这3000名按10%的比例,我们只抓头部10%的基金经理,约300名,放弃剩余90%的基金经理。3、深度筛选,贴风格标签,分类管理,形成风格基金池。
投资是一场逆人性的活动,最终赚钱的只可能,也只允许是少部分人。当我们所挑战的这些市场共识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成为新的共识的时候,这部分超额收益可能就不复存在了。此时需要主理人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始终保持认知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随着投顾制度的发展,市场上的基金组合和投顾组合越来越多了,同类竞品之间今后可能也会面临竞争。这种竞争,不论是机构投顾还是个人主理人,归根到底是一种认知的竞争。谁的认知更正确、更深刻、更具有前瞻性、更接近客观规律,谁的红旗就能飘扬的更高、更久。
扫二维码 领开户福利!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