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以来,A股市场放量大涨,上证指数冲上3600点大关,“春季躁动”是背后的重要推手。所谓“春季躁动”,是一种统计上的规律,即A股在每年年初会有一段时间涨势良好。因此,提前布局“春季躁动”,往往会有不错的收益。不过,“春季躁动”里涨幅最大的品种,很难成为全年的主线。因此,在“春季躁动”里赚了钱,切忌“得意忘形”,仍要密切跟踪后续的行情。
表1:历年“春季躁动”
数据来源:wind,2010年至2020年
“春季躁动”的由来,主要是年初流动性充裕、市场对两会政策有期待和机构跨年度布局。此时,经济走向并不明确,政策有期待但未落地,什么品种领涨跟基本面相关性不大,往往会有两个主题。其一是涨价逻辑,背后是厂商为了旺季开工备货。其二是上一年主线的延续,体现出一种惯性。
但对全年主线而言,基本面和政策才是关键。鉴于我国特殊的统计制度、春节的错位效应以及两会的召开时点,基本面和政策往往要4月份后才能明确。这就使得“春季躁动”的方向,很难演化成全年的主线。比如2010年年初炒出口复苏,但消费才是全年主线。2014年年初炒“小票”,但蓝筹最终实现逆袭。2018年初炒金融地产,但降低仓位才是关键。
事实上,统计2010年以来的市场表现可以发现,“春季躁动”中涨幅最大的个股和基金,正好是全年涨幅最大的品种,这种概率是很低的。换言之,“春季躁动”面临“赢者的诅咒”。对投资者而言,在“春季躁动”里赚了钱,切不可就此放松警惕,而应密切关注一季报和两会政策,借此寻找真正的全年主线。
数据来源:wind,2010年至2020年
扫二维码 领开户福利!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