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基民柠檬
开年以来,新基金募集又现高潮,在日均约三只主动权益基金的发行节奏下,热门新基金日销百亿依旧频频出现,而一些热门的老基金则在进一步限制申购。新基金为什么发得这么猛?基金公司为什么这么喜欢发新基金?
A面
市场是不断发展的,基金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规范,从弱小到壮大,已历经22载。
发行新基金,一个重要原因是完善产品线,丰富产品线满足投资者多样个性化的投资需求。
一些新的需求,一定是需要新的产品来满足的。比如黄金ETF及其联接基金,给投资者便捷投资黄金提供很大方便,再比如一些商品期货基金,比如豆粕基金,也给一些投资者带来了方便。
一个好的产品,也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很多的产品同质化严重,想要得到更多投资者的认可,无疑需要做得更好,虽然看着有些浪费,但是竞争出精品。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与时俱进优化产品设计,比如很多老基金都不能投资港股,修改基金合同又很难顺利召开持有人大会表决通过。新发基金可以直接解决这个问题,前不久兴全合润(163406)的大会就没能让基金投资范围增加港股,基金经理谢治宇感觉非常遗憾。不过好在他还有兴全合宜(163417),合宜可以投资港股,港股是他今年比较看好的方向。
产品更符合当下市场的需求,受到追捧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B面
不过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新基金都是“套娃”,和老基金的差异并不明显,甚至有的时候只是托管银行有点区别。
这种“套娃现象”令人无奈又享受,无奈的是的确有很多的负面影响加身,享受的则是得到托管银行的支持,一切都顺利很多。
银行作为主要销售渠道,销售能力实在过于强大,大量优质客户都掌握在银行手里,基金公司不想依赖都不行。而银行也不是义务奉献的,优先销售的肯定是自家托管的基金,好的基金经理,如果产品不托管在这家银行,也很难得到银行的重点推荐。
银行端的客户资金量大、主动性不足,理财经理的推荐效率是很高的,这也是银行渠道销售能力的重要体现。
一种广泛应用的模式,一定有其生存的价值,银行也有老基金卖,为什么更喜欢卖新基金呢?自然是因为卖新基金效率更高。
一门好生意
新基金为什么是一门好生意呢?
对于银行来说,新基金的手续费比较高,可以赚更多的钱;对于基金公司来说,这种一次性营销比持续营销见效快,管理规模提升快,也能迅速提升基金经理的知名度;银行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来进行宣传,这种都是直接触达潜在客户,对于基金公司来说是特别难得。
这个时候就很容易炒起来热度,媒体也乐见于此,流量时代这就形成了强大合力。你不想看,多渠道反复提醒你看;你想看,有丰富的内容给你看!或许看着看着就是心动的感觉。
这就是当下的生态,多方在这个生态下都可以得到自己相对满意的结果。而这个生态能够爆发出多大的力量,主要取决于两点:行情有多火热;银行有多积极。
最近这两点都很配合,新基金发得这么猛也就毫不意外了。下周还有大量的基金要发行:
其中最受人关注的应该是两位女基金经理工银瑞信基金袁芳和富国基金的王园园。原中欧基金的刘晨,在加盟新公司达诚基金后,也开始发新基金。下周热卖的新基金肯定也不少,看渠道的力量。
有很多人会觉得不能理解,但这就是当下现状,行情分化很严重,投资者分层也很厉害。不同渠道的投资者,眼里的基金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
扫二维码 领开户福利!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