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开出的一张182亿元的罚单,引爆了市场。
有人说,这是近年来监管开出的最高罚单。
这一事件背后折射的是监管的高压与警示。
在保险圈,同样如此。
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银保监及其派出机构对保险业共开出515张罚单,罚款总额高达7265.2万元。
无论是罚款金额,还是罚单数量均较2020年同期增长较为明显。其中,福建、广东、黑龙江三地惩处力度位居三甲。
一边是加大惩治力度,一边是出台更多规章,摆脱疫情阴霾的保险业,回归主业,同时回归的还有监管的“重拳”。
处罚也有“开门红”
财险成违规“重灾区”
“长期来看,重视合规的企业才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而急功近利的企业难免翻船甚至覆灭。”普华永道保险行业风控及合规服务主管合伙人杨丰禹表示。
合规,各行各业发展的最基本要求之一,保险也不例外。但在复杂的经济市场上,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投机取巧、蒙混过关、心存侥幸。
据普华永达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有110家保险机构收到了监管的处罚。其中,财险26家,人身险26家,保险中介58家。从罚单数量和罚单金额看,财险公司收到罚单299张,罚款4790.6万元;人身险公司收到罚单123张,罚款1639.3万元;保险中介收到罚单91张,罚款834.3万元。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财险依旧是保险违规的“重灾区”。而人身险和保险中介机构,无论是在收到的罚单数量还是罚款金额上,相较2020年同期都呈现出同比下降的趋势。
依照一季度中不同月份的处罚看,1月的处罚都是最高的。
例如,在财险的处罚中,1月财险收到了171张罚单,占一季度财险罚单数量的57.2%,罚款金额达2957.9万元;1月人身险收到67张罚单,占一季度人身险罚单数量的54.5%,罚款金额为623.9万元;中介机构在1月收到63张罚单,占一季度保险机构罚单数量的69.2%,罚款金额为411.5万元。
不过,根据普华永道分析的原因看,罚单多集中于1月,主要是因为不少处罚决定是2020年12月做出的,但信息公布延迟到2021年1月。为此,每年1月罚单多重叠了上一年底的部分罚单。
除此之外,1月保险罚单集中,或许还与保险业务有关。众所周知,每年1月是各险企拼业务,打“开门红”的关键时间。尤其是经历2020年疫情之后,2021年各险企对“开门红”格外重视。
“虚假”成违规受罚主因
“五虚”问题仍难啃
从处罚原因看,财险、人身险、保险中介各有不同。不过,按照类型看,“编制、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资料”成为各保险机构违规的共性问题,也是保险机构受罚的首要因素。
财产险方面
“编制提供虚假报告、报表、文件、资料”,“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虚构中介”,“虚列费用”,“财务、业务数据不真实”为财险公司前五大热门受罚事由。
其中,“编制提供虚假报告、报表、文件、资料”不仅收到最高金额罚金,共1423.4万元, 同时也是罚单数量最多的处罚类型。而“财务、业务数据不真实”是财险前五大处罚事由中处罚最重的一种类型,平均罚额达25.83万元/张。
人身险方面
“编制虚假报告、报表、文件、资料”,“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以外的利益”,“未按规定使用经备案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虚假列支费用”,“欺骗投保人”为人身险公司前五大违法违规事由。
其中,“编制提供虚假报告、报表、文件、资料”收到最高金额罚金,共457万元,同时也成为人身险前五大处罚事由中处罚最重的一种类型,平均罚额达25.39万元/张。
保险中介方面
一季度前五大违法违规事由为:“利用业务便利为其他机构和个人牟取不正当利益”,“编制或提供虚假报告、报表、文件、资料”,“聘任不具备任职资格的人员”,“未按照规定投保职业责任保险”,“未按照规定报送有关行为”。
其中,相较于2020年,针对中介机构未按照规定报送监管有关行为的被罚频率明显升高,主要包含未按规定报送股权变更行为、未按规定报送有关报告行为、未按规定报送住所变更行为、未按规定报送分支机构的设立等事项。
其实,从违规行为看,保险业一直苦于“顽疾问题”的解决。尤其是“五虚”问题,即虚列费用、虚假承保、虚假理赔、虚假退保、虚挂保费,已成为保险机构经营管理中违规的共性问题。
但这些难啃的骨头该如何分解、消化,监管一直紧盯不放。
“闽粤黑”位居三甲
罚款占比超三成
从开具罚单的监管机构所处区域来看,一季度收到处罚总金额最高的三个省依次为福建省、广东省和黑龙江省。
○ 福建省监管部门开出24张罚单,每张罚单平均罚款金额为38.29万元,合计罚款919万元,位居全国第一。单张罚单平均金额极高,几乎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其中,罚款金额超过50万元以上的罚单共7张,其中一张罚单罚款金额更是达到了103万元,主要原因是编造虚假报表、保险合同以外的利益以及妨碍检查。
○ 与福建相比,广东的罚单数量更多,达到38张,平均不到三天即开一张罚单,合计罚款金额达到872万元,其中包含公司罚款655.5万元和个人罚款216.5万元。罚单中有5张罚款金额超过50万元,一张罚款金额超过100万元,被罚的主要原因是虚构中介业务套取费用、财务数据不真实、给予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等。
○ 与福建、广东相比,黑龙江出现了一季度处罚金额最大的罚单。当地监管机关开具罚单数量30张,累计罚款总金额524万元,其中包含一张超过76万元的罚单和一张180万元的罚单,罚款原因涉及理赔管理内控机制不健全、扶贫小额保险业务整改报告内容不真实、虚假下调车险农险未决赔案估损金额、虚列费用、编制虚假报告等。
监管整治行动“齐步走”
自2021年以来,监管规范保险市场的动作明显增加,尤其在合规经营、制度建设、乱象整治方面,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均在发力。
据统计,截至目前,银保监会已就短期健康险、人身险产品负面清单、人身险产品监管“回头看”、人身险公司治理监管评估结果、险企销售人员执业登记、人身险佣金制度等多方面下发了重要的监管文件。
近日,监管再次就人身险领域的乱象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并一一点明问题所在,要求险企自查自纠。从聚焦的方向看,这一年的监管重点似乎放在了人身险领域。但这么大动作的规范整治,其实是延续了2020年的监管逻辑。
在财险领域,虽然一季度出台的监管政策并不多,但是关于车险的整治丝毫没有松动,延续了2020年的思路,而且在3月26日车险综合改革半年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再次提醒一些地区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在整治车险方面,银保监会开始以短频快的方式进行,组织10个银保监局,对12家省级分公司开展检查,3月底进场,1个月内完成,检查范围包括综改以来的车险业务,重点盯住费用及赔付情况异常、市场份额异动、市场反映问题较多的地区和机构,将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露头就打,对于“改头换面、隐形变异”的违规做法,要开展靶向治疗,决不允许市场秩序的搅局者破坏车险综改工作全局。
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保险业务的监管也正在加码。4月7日,天津银保监局公开了对互联网保险中介的监管工作,不仅对中介机构涉及互联网保险业务经营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还对20家机构存在的问题进行风险提示,并约谈了辖内互联网业务规模较大的8家中介机构主要负责人。
二季度,监管整治的气氛依然紧张,若险企不想“触雷”,势必需要及早修身。
End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A智慧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