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
文丨雷川、文娟、勇浩
从十余年前的转型1.0到如今转型2.0的船至中流,即将迎来30岁生日的中国太保正在迎来一场自上而下、大刀阔斧的改革。
这家上海滩最大保险集团舵手孔庆伟提出“锚定长期主义的基本信念做保险业的长跑者”的改革终极目标。
随之,启动系列改革举措:大个险转型、康养生态圈、科技化数字化、伦敦再上市、ESG管理方法论……昔日以稳健著称的太保近年之创新步伐似乎并不亚于行业另一个标杆,平安之动作。
战略重塑的背后往往意味着人事调整的先行。
射人先射马,改革先改人。太保,也迎来了历史上少见的高层人事调整。2020年年报发布前夕,太保旗下最重要的两大子公司产寿险总裁双双换人。太保寿险引进外脑蔡强原总裁潘艳红升任董事长,太保财险总裁盛亚峰辞任,董事长顾越担任临时负责人。
去年年底,太保集团副总裁、董秘马欣出任另一子公司——太保安联董事长。
人事的陆续调整,与战略的相伴而行,加之拉来红杉资本重金投入的有意打造的“医药险”大健康闭环生态圈,30岁的太保正在迎来史上最重要的窗口机遇期,亦是最大的调整考验期。
1
-Insurance Today-
太保寿进入蔡强时代:我是带着一张白纸来的
作为中国内地寿险经营信仰般存在的友邦中国原舵手,蔡强加盟太保的消息早已引爆行业。
这一次,4月1日的太保业绩发布会上,蔡强以太保寿险总经理(首席执行官)的身份现身发布会,亦是之太保媒体首秀,备受关注。
联想太保当前最大的困境,就是寿险转型。如何带领七八十万代理人闯过互联网科技时代,走向下一个阶段。这几乎是所有巨头的共同考验。
这条路上,走得最快者当属平安和太保,这两者亦是当前最痛苦者。
原因,太保寿险太重要了,太保集团4221.82亿元的营收,寿险占比50.2%;245.84亿元的利润中,寿险占比75.83%。
如此重要集团地位下,转型中的太保寿险迎来多重关键指标的下滑:保险业务收入下降0.3%、净利润下降9.2%、手续费及佣金下降26.1%、新业务价值下降 27.5%......
对此,太保寿险董事长潘艳红坦言,整个代理人的队伍规模和收入从行业包括我们公司还是存在比较大的挑战和压力,队伍升级是我们转型2.0、“长航行动“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显然,以高质量高素质代理人而闻名的友邦模式似乎成为此次转型在太保寿险的又一个方向。这次的业绩发布会,蔡强也道出了太保吸引之的三大原因:
第一个太保三地上市,这种公司的治理国际化现代化,混合所有制与国家资本为主,配合了海外民企的资本,让整个定位可以有非常大的一个优势,对整个公司的治理的未来提升,可以也有非常大的优势。
第二点,太保 “保险+大健康”,“保险+康养” 的战略布局,同时管理层的这种长期处于专注在价值的经营理念和我非常的契合。
第三个,太保三十年如一日的做保险,沉淀下来的管理干部,从上到下,从内勤到外勤都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务实正直且勤奋,和我原来传统印象中的国企是完全不一样。
至于未来如何带领太保前进,蔡强也坦言:至于未来太保的改变,其实我是带着一张白纸,先要望闻问切,先了解太保的情况,答案不是在我;二是在市场,答案是在前线,答案是在基层。
前线与基层,可谓一语道出太保寿险当前之问题:代理人队伍月均举绩率下降1.0pt,月人均首年保险业务收入3259元,同比下降 22.6%。
这意味什么?举绩率和首年业务的下滑,令之出现了佣金收入七八十亿元的下滑,这意味着基层队伍的不稳定。
据业内人士分析,太保寿险在此次转型中,主要通过率先推行期交产品,并提升代理人的佣金与待遇水平,加强人员出勤及组织发展,2014年至2017年,太保险寿险每年的月均人力都取得了超过30%的增长率,人力规模突破80万,而业务规模到品质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几乎让人看到了平安的影子。
在这种强势的增长下,太保寿险不仅被人们认为是最接近平安人寿的存在,“80万铁军”至今仍在一众经历过那一时期的太保人口中念念不忘。
蔡强之外,太保还引入了前友邦大将担任城区突破组组长,重启银保渠道,挖来平安市场营销部副总经理等。
2
-Insurance Today-
产险跑赢对标者,88亿健康险引流集团生态圈
相比寿险的转型低迷,近年来太保产险表现相对优异,且跑赢第一梯队。
但一直以表现稳定著称的太保产险也未能逃脱行业整体转型下高管调整的命运。
2015年太保集团常务副总裁顾越接任执掌8年太保产险的吴宗敏,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而在“转型2.0”开启后,2018年,原副总经理盛亚峰获批担任总经理,顾越不再兼任总经理。
在执掌产险未满3年,盛亚峰在今年三月初悄然离职,据悉目前已调任集团,而太保产险总经理职权再次由顾越代行。
2020年,太保产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477.34亿元,增速较2019年下降1.8个百分点至11.1%,全年共实现净利润52.09亿元,较上一年度减少7.01亿元。
虽然增速出现下滑,但仍然领先于4.36%的行业平均水平,这也是寿险业务负增长相较下的一点亮点。而且在疫情和车险综改的影响下,利润下滑甚至盈利困难几乎是全行业都面临的局面。
从年报不难发现,太保产险保费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的主要贡献来自于非车险板块,2020年太保产险非车险业务保费共计520.64亿元,同比增长30.9%。
其中,健康险、责任险和农险业务均出现了大幅增长,保证险业务也增长近20个百分点。然而,业务急速扩张的背后,是令人堪忧的承保利润及居高不下的综合成本率。
2020年,健康险业务劲增37亿保费,增幅高达72.7%,伴随而来的却是近10个亿的承保亏损,加上责任险6000万亏损,两大险种合计亏损额超10亿,这或许也是全年净利润较上一年减少的主要原因。
此外,健康险、责任险两大险种综合成本率均超过100%,前五大险种中,仅车险业务综合成本率低于98%,这也直接导致了太保产险2020年综合成本率上升了0.7%,至99%。
要知道,在2019年,责任险综合成本率仅90.7%,尚有4亿元承保利润,而健康险彼时的规模并未进入前五大险种。
保费规模的扩大,综合成本率的上涨再加上承保亏损,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了因综合成本率居高、五大险种全面亏损,而成为最惨淡业绩年的2014。
2014年后开启了一波人事及战略调整,严控规模、严格控制综合成本率的太保产险从2015年开始实现了净利润的回升。然而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是,太保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大,从当初几十上百亿到如今近1400亿的差距。
不过从盈利能力来看,产险对太保集团的利润贡献,无法与寿险相比拟。
但太保产险发力健康险板块一年保费八十亿的规模,还是令人看到了其助力集团健康生态圈的获客引流之力。
3
-Insurance Today-
豪掷百亿,老太保押注康养生态圈
2020年,是中国太保养老产业首个三年规划的收官之年,其豪掷百亿布局落地7个养老社区,总储备床位达到了1.1万张,居保险行业第二。
同样在2020年,太保拉开健康战略的各项举措,当年11月份,中国太保及旗下太保寿险从德国安联保险集团接盘了太保安联健康保险公司全部股权。2021年3月26日太保安联更名为太平洋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2020年9月27日,中国太保与上海瑞金医院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启动广慈太保互联网医院建设,12月22日上海广慈太保互联网医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集团层面,还成立大健康发展专业委员会,并与红杉资本建立战略合作,共同推进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数字医疗等大健康产业链的长期投资布局。
孔庆伟透露,中国太保已在成都、大理、杭州、上海、厦门、南京等6个城市落地7个建设项目,已开工养老社区项目总建筑面积达51万平方米,在建床位6300张,储备养老床位接近11000张,“太保家园”客户入住资格函累计发放数量已超万份。
在集团层面,中国太保成立大健康发展专业委员会,由马欣出任分管大健康的副总裁。牵手国内顶尖医疗资源瑞金医院,共同建设广慈太保互联网医院。此外,其与红杉资本建立战略合作,共同推进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数字医疗等大健康产业链的长期投资布局。
马欣表示,我们的健康险公司已经完成了股权变更并正式的更名。未来我们也将对它重塑它的发展基因,承担起健康险产品创新和探索线上流量转换生产方式的使命,致力成为一家科技型医疗健康险公司,发挥它在大健康领域排头兵的作用。
不过一位接近中国太保的人士透露,太平洋健康险缺乏自身的销售渠道,发展并不尽人意。
太平洋健康险2020年实现保险业务及健康管理费收入68.18亿元,尽管已经同比增长44.5%,但尚不及太保产险同期的健康险保费。2020年太保产险实现健康险业务收入88.86亿。
事实上,大健康板块,平安早已珠玉在前,通过医疗+保险形成闭环,并向长期保障产品方向发力。而养老产业方面,泰康更是遥遥领先,涉足养老产业的10家公司共47个社区中,泰康一家占22个,床位数更是高达5万张。模式上上述两者很像的太保,如何与之对标也是需要考虑的。
当然,通过健康、养老产业的布局吸引高端客户,以及在伦敦上市获得的融资,理论上是足以支持太保的继续转型。
当前压力还在保险这边,特别是绕不开的寿险。毕竟太保终究还是家保险公司,是保险公司便需要经营与业绩。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今日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