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同城以高达87亿美元私有化从美国退市后,外界大多猜测其后续将回国寻求重新上市和更高估值。不过,目前姚劲波似乎有意转向将旗下安居客分拆香港上市。
3月22日,据路透社旗下媒体IFR消息,安居客计划今年在香港进行IPO,将募资至少10亿美元。
如果信息确切,这应该是安居客第二次启动上市计划。在2015年被58同城收购之前,安居客曾经有过自己的上市计划。
资料显示,安居客在2007年1月成立于上海,主要开展二手房业务。从2007年截至2011年3月,安居客曾完成4轮融资,共接受了包括百度、经纬中国等投资机构总计72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
此期间安居客创始人梁伟平曾在采访中提到,公司早在2009年就开始考虑上市,但具体上市时间很难说,主要考量是规模要做到足够大。
安居客决定于2013年10月31日在美国纽约交易所上市,这一年其营收突破8亿元。不过上市计划不幸搁浅,安居客最终卖身58同城。
2015年,58同城以现金加股票的方式收购安居客,交易金额仅2.67亿美元。该次收购相当于刚需房信息平台与二手房网络营销开创者的合作,同时也宣告了以安居客为代表的首家房产电商平台的失败。
彼时有声音对此表示,“某种程度上,安居客失败是因为其未能解决假房源的市场痛点,当无法通过创新做出提升后,被收购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也有资深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不管是发展模式的固有缺陷,还是策略选择的失误,归结到底,安居客沉没最核心的原因在于整个房产电商行业发生的变化。
实际上在最盛时,安居客的业务覆盖新房、二手房、租房、商业地产四个领域,并在全国31个城市设有分公司,网站每月独立访问用户已突破6900万,而旗下的三大手机找房APP使用用户突破2500万,占移动找房70%的市场份额。
但往回看,安居客错过了上市的关键时机,使其不足以抵御后期发展遇到的风险。除了形势误判及不够灵活的挣钱方式外,在市场看来,安居客的“被收购”还与一年前其开启的“任性”涨价相关。
2014年3月10日,安居客单方面宣布大幅涨价,随即遭到链家地产、我爱我家(000560,股吧)、21世纪不动产等房产中介机构的联合抵制。这个时候起,安居客基本走上被行业抵制和抛弃的路。
原本对其有利的卖方市场也逐渐变成了买方市场。安居客靠广告为主等收取流量费挣钱的商业模式并不“牢靠”,市场竞争中则逐渐由搜房、房多多、贝壳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O2O平台占据上风。
彼时的58同城正在房产信息服务垂直领域进行深度整合,在租房和二手房业务上已经落地到了全国100多个城市,与安居客的业务相当契合。收购当时,58同城官方消息称,其拟将58同城房产业务和安居客整合为全新的58安居客房产集团。
不过被58同城收购6年后,安居客发展不错。据了解,2020年安居客获得了160%的业绩增幅,并再次拥有百万级的经纪人使用规模,在整个平台市场的占有率高达86%。
极光大数据发布的《2020年四季度极光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显示,在2020年12月,安居客APP在房产平台领域始终维持领先的优势地位,其渗透率及用户时长分别是行业第二平台的1.5倍和3.8倍,遥遥领先同一领域的贝壳找房、链家等。
姚劲波曾放出豪言,要将安居客发展成为实至名归的中国第一找房平台。而安居客在市场竞争中打出的牌则多从“真房源、科技服务”方面入手。
对于已经私有化的58同城而言,过往该公司绝大部分收入来自房产、招聘、汽车等领域,但随着移动互联网越来越垂直化,也面临持续经营挑战。
其中房屋交易业务面临着贝壳、自如等的竞争;招聘业务出现了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更加垂直方便的APP对手;二手车行业也面对着瓜子、弹个车等;本地生活服务则早已被美团、饿了么等占领。目前的58同城或许更多依赖于房地产电商的业务。
“58同城是否已落后于市场”,成为了讨论所在。
反观同行,房多多于去年6月成功在纳斯达克挂牌,股价一度涨超1200%、触发14次熔断,最终收盘涨约394%。截至去年三季度,房多多平台的累计活跃经纪商户数为27.66万,完成闭环交易的经纪商户数为2.65万,闭环交易总额为559亿元,同比增长9.4%。
贝壳则于2020年8月在纽交所上市,目前市值涨至757.82亿美元,如今贝壳定位为“技术驱动的品质居住服务平台”,更像是一家互联网科技企业。
曾经,58同城带头拉来金地集团(600383,股吧)、旭辉集团、中原地产、我爱我家联合启动PMLS对抗贝壳,姚劲波计划“平台未来3年的小目标是深度服务超过3万亿规模新房联卖市场”,不过这场“反壳”战最终失败了。究其原因,“带头大哥”58同城不够强大是主要原因之一。
但抵御战是否就此结束?对于姚劲波来说,分拆安居客于香港上市是58同城私有化后的“退路”?还是新的“进击”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