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望京博格投基
4
分钟
速读仅需 2 分钟
近几年来,有关养老的话题不断登上热搜,博格老师也经常提到投资与养老的关系,但在现实层面上,总觉得养老两个字离我尚远,大概因为我还是孑然一身,暂且没什么负债,属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直到昨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对我的触动直抵灵魂。
这是 Netflix 2020 的新电影,叫做《I care a lot》,讲述了在美国,一个女人串通法官,医生,护士,鉴定中心,甚至精神病院,不择手段地获得孤寡老人们的监护权,之后再变卖他们的房产存款,她的生意就是把老人像韭菜一样收割。影片里的各个角色只是各类集团的符号化身,整个利益网大到连黑道都退避三舍。
影片的结局颇有意味,片中能打败叱咤风云黑道大哥的女主,最终败在了不顾一切,一心念母的平民手中,普通人要反抗精英阶层,还是需要手握最大限度消除不平等的枪杆子。
忽略影片结构上的一些漏洞,这部片子仍然发人深省,以荒诞喜剧的方式讽刺了美国看上去温情有序的养老体系,实则漏洞百出,以及监视权为监视者所带来的心灵和肉体的沉痛伤害。
令我细思极恐的是,这不仅是电影故事,而是美国正在发生的,波及到了数百万计美国老人的诈骗案件。
同样,中国各类老人欺诈也层出不穷。不过中国人向来家庭观念重,能够被及时发现的可能性要高一些,但未来中国养老的问题仍然不容乐观。
李克强总理会见中外记者时说过,老龄产业是巨大的朝阳产业,中国的老龄人口已经有 2 亿 6,000 万,它带来多样的需求,这样一个广大的市场也会给外国企业的产品服务乃至投资创造更多的机会。
但机会背后反映的同样是,我们中国新生儿数字不断下降,老龄化趋势愈发严重且几乎无法改变的事实。
这是一个新的朝阳产业,也同时是一个新的狩猎场,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待宰的羔羊。
另一方面,我突然开始理解了所谓养儿防老的意义,最近一篇很火的文章提到,钱在年轻的时候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不生孩子貌似省了很多钱,但是到了晚年的某个时期,可能连尊严问题都解决不了,哪怕我们老了有能力去高级养老院,也还是有孩子的人会过得更好一些,因为孩子的意义,就在于孩子本身就是一种震慑。养儿不防老,但防止吃绝户。
看完电影最大冲击感,是面对未来,面对没有收入能力的晚年的自己,我现在还没有真的从内心和行动上做好任何准备,这令我很惶恐。生命不是以时间来衡量,而是以‘可支配时间’来衡量,这样算下来,养老,离我一点都不遥远。
到底要怎么来养老?
目前来说,我能想到并执行的唯一方法,就是制定并坚守一个超长期的养老投资计划,这个计划可以随着年纪,收入水平,投资能力不断修正。
必须承认的是,之前接触投资,一是被赚钱效应吸引而来,二是对公募基金行业发展速度心动,但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投资和未来养老的重要性。
如果我预计投资期限很长,比如到退休前有 20 年,以平均 5-7 年为一个牛熊转换,我应该能经历 3-4 次市场的剧烈变化。既然投资期限可以拉长,那在现阶段应该多尝试些激进路线,追求高收益。不过激进路线不代表追涨杀跌,而是敢于配置更多的股票/股票型基金的仓位,因为高收益带来的高风险会被时间平滑掉,而低风险路线其实是以损失了相当部分收益作为代价的,广义来看,依然是亏损。
如果以养老的超长投资期限为目标,在风险和收益的追逐中,时间会帮我很大的忙。
未来,除了陪伴大家适当的心理按摩,还是应该更多记录对投资的认识,投资思想进化的过程,心理活动,心路历程,每隔一段时间回顾一下自己前面的总结和现在的对比,看看自己有哪些进步,还有哪些还需要改进。
同时,要站在更多巨人的肩膀上加速学习,多读书。
想起前几天和博格老师讨论过关于读书的问题,我问他,对于投资来说,是不是反复精读投资大师的书,比什么都看要更有效?他说不对,你看的书越多,你未来从书籍中获得新知识的可能性就越小,但是为了那么一点的新知识,哪怕多一句话的体悟,你都要多看书,看更多的书。
但不得不承认,年纪越大,真是越读不进去书,心思太杂,欲望太多,总是心有旁骛,应了杨绛先生的话:“大多数问题,都是想得太多,但书读得太少”。
所以,强迫自己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我打算立个 flag,每两周读一本有关投资的书,写一篇书评,未必能写的多好,就当是记录投资思考的过程,期望自己能有更快的提升,也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输出。
最后,老惯例,请大家每天默念
选好基金,趴着不动。
耐心是最大的美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