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陈秋
面对传统汽车、造车新势力以及各种“PPT”造车,IT巨头们是在推升泡沫并最后被泡沫淹没,还是引领各方彻底颠覆传统汽车并最终创造一片蓝海?同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上,确定性高的投资机会藏在哪里?
3月11日,百度正式披露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招股说明书,最高募资约318亿港元,所募资金主要用于人工智能商业化和移动生态变现。实际上,这与百度在3月2日与吉利合资成立电动汽车企业“集度汽车有限公司”也有某种联系。据百度CEO李彦宏的表述,公司将人工智能、Apollo自动驾驶、百度车联网、百度地图等核心技术赋能汽车公司,百度汽车从研发初期到正式上市大概需要三年时间。
像百度这样从人工智能出发,以“颠覆”传统汽车为终点目标的IT公司还有阿里等,阿里系智己汽车预计2022年上市并交付。苹果、华为和小米等公司多次被传要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
那么,面对传统汽车、造车新势力以及各种“PPT”造车,IT巨头们是在推升泡沫并最后被泡沫淹没,还是引领各方彻底颠覆传统汽车并最终创造一片蓝海?同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上,确定性高的投资机会藏在哪里?
IT巨头抢滩新能源车
携手传统车企水到渠成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有特斯拉领头,后有小鹏、蔚来追赶,再有一众传统汽车厂商大力跟进,更有IT巨头们的跨界争夺。
在IT圈,百度和阿里走在新能源造车的前列。百度在今年1月宣布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3月2日,百度和吉利的合资公司集度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从技术积累来看,公开资料显示,百度Apollo自动驾驶开放平台目前已与10家中国及全球车企达成战略合作,Apollo智能交通已与北京、广州、上海、重庆等城市达成战略合作伙伴;ANP领航辅助驾驶解决方案也开始商业化落地;在自动驾驶乘车服务方面,截至去年12月,Apollo robotaxi及robobus已接待乘客超21万。
相比百度,阿里走得更快。今年1月,阿里与上汽的合资公司智己汽车的首款SUV车型和轿车车型正式亮相,新车将于2022年正式上市并交付,且目前规划的车型均为纯电动车。智己汽车预计将融入阿里巴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
海外方面,苹果造车的传闻屡屡传出,但还没有最后定音。
就此,一位要求不具名的某汽车集团产业投资机构高管对《红周刊》记者表示,IT巨头造车目的是将自己的技术落地,“百度想造车,其实只是一个内容业务。以前也有互联网安全、手机领域的企业进入,目的是迎接汽车软件化变革,‘码农’晋级‘汽车工程师’,但这么多年也没什么成果。”
该人士指出,苹果公司早在7年前就想造车,当时其所在的公司还差一点拿到了苹果的定单。“我们双方做了很深入的讨论,苹果斥重金做了前期研究,苹果的结论是等一等。”据他了解,苹果公司当前的造车计划又延迟了,“因为苹果经过了非常充分的论证,发现自己在汽车这个产品里很难‘秒杀’特斯拉,如果不能推出一个跨时代的产品,苹果造车就会继续往后延迟。”
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证实,IT公司和传统车企在五六年前就渐渐走到了一起,因为汽车智能化不是单独一家IT公司或汽车厂商所能解决的,“汽车智能化是典型的‘交叉学科’。”
康庄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康庄金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总裁裘伯元对记者表示,“传统汽车企业必然走向开放,并建立开放生态。未来谁把握生态系统,谁就有生命力。”
上述某汽车集团产业投资机构高管介绍说,“这种结合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因为汽车厂商需要与IT企业合作,实现智能汽车接口的标准化,IT企业也需要汽车厂商应用自己的系统。这是一个共建生态、双赢的商业模式。”
特别是在特斯拉的“成功示范”下,许多IT企业和汽车企业迫于形势走到了一起。“特斯拉就是汽车界的苹果,传统车企就是诺基亚,这让传统车企在心理上特别紧张。”裘伯元说。
上述某汽车集团产业投资机构高管表示,“传统车企对于IT工具的应用都不陌生,相对于包括IT巨头们在内
的造车新势力,其在体制、机制领域会寻求突破,包袱轻重也不同。”
该人士长期关注一级市场汽车领域的VC、PE项目,最近这10年间,好一点的新能源汽车项目几乎都实现了IPO,“我们每年有接近10家企业IPO,我们的管理规模也因为新能源汽车而‘被迫’变大,然后被推到比较主流的机构层面上,所以产业的变革带来的巨变还是非常大的,新能源汽车的变化也是实实在在的。”
三种情况均为“PPT造车”泡沫
需靠“特斯拉化”开辟新蓝海
尽管是一拍即合的顺理成章,但新能源汽车“高烧不退”的状况,始终令人怀疑新进入者的真实动机。尤其是“PPT造车”风潮,割了许多一级市场机构的韭菜。
对此,曾任中信证券高级副总裁兼互联网首席分析师的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对记者说,造出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需要三要素,即技术、资本、人才。“其中,仅仅技术一项就覆盖AI、电池、芯片、数据、网络、造车等六大领域。整体而言,造车新势力缺少资本,传统车企缺少(新能源及智能驾驶)技术,整个行业缺少人才。”
据此可以判断哪类企业是“泡沫”,他说,“有的公司三项均缺,惟独不缺PPT,显然是个泡沫。有的不缺技术,但缺少资本,估值又非常高,那就产生泡沫化。有的公司没有技术,不缺资本,然后一味地制造概念,显然也开始泡沫化了。”
互联网时评人张乐书对记者表示,其实,在IT互联网造车之中,大厂如苹果、百度等企业都不是奔着泡沫去的,它们大多选择了和传统车企进行合作,而不是单干。“其目的性非常明确,通过自己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算法上的优势,与传统车企在车辆制造的工艺上的优势,一起做加法。从而让现在各方面均不成熟的智能汽车有可能通过双方合作来堆高技术积累,促成孵化成功。在5G时代的全新场景中,以新能源汽车为底色,依托车联网技术而成立的智能汽车,是一个相对成熟且路线较明确的场景。”
“但泡沫依然存在,即当下人工智能技术和车联网的车载部分,还在探索阶段,难免出现一些‘PPT造车’的情况。但这种情况不属于大厂,它们更期望通过跨界开拓出新蓝海,而不是薅羊毛。”张乐书强调。
当赛道变得拥挤,谁能胜出呢?上述某汽车集团产业投资机构高管表示,以特斯拉为例,特斯拉的能力在于它的核心能力的“内化”,“比如没有合适的芯片,那就去收购相关企业,这样逐步把短板能力内化。特斯拉对供应商也没有那么苛刻,我调研过特斯拉产业链上的大多数企业,特斯拉给的价格水平很高,帮助供应商实现了成长。但是,不管怎么合作,特斯拉始终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因此,在他看来,哪些公司能把非常多的能力内化,胜出的可能性就会高。“吉利和百度合作,长城则采取挖人的方式拓展能力。”除了吉利和长城,其他传统车企也在发力,比如大众的ID.4、华晨宝马的iX3等纯电新车型紧跟其后。
没有新能源车能上行业“牌桌”
但行业赛道值得长期关注
上述某汽车集团产业投资机构高管表示,“从销量来讲,在汽车行业有一个说法,可以卖到第一名销量10%的企业才能上汽车行业的‘牌桌’, 销量达不到的企业都会慢慢消失了。”
按照全球销量第一名丰田汽车2020年953万辆销量推算,能上行业“牌桌”的汽车企业年销量应在百万辆附近。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即便是第一名的特斯拉,2020年销量也不到50万辆。更多的新能源车企的销量是在20万辆以下。对此,该人士表示,“现在大家关注到新能源车,就是相信到了一个10倍速变化的市场,相当于一天等于10年的变化。”
在新能源车领域,国内最早起步的企业是比亚迪,最早量产的是北汽新能源。在上述人士看来,“市场真正的玩家还是这拨人,包括进军新能源汽车的IT企业、造车新势力都还在慢慢追赶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IT企业和汽车企业合作的价值很高,但价值呈现的过程可能让人始料不及。”
据其介绍,IT企业在互联网领域扩张,初始创新非常重要,之后的“获客成本接近零。但新能源汽车想要扩大销量,就需要付出沉重的成本,成本和效益呈正比增长。该人士进一步指出,“从业绩和估值来看,造车新势力的业绩有所转好,实际是一个长期积累下的规模效应。在汽车行业,新增加一个用户,后续是一个长长的生命周期,这需要汽车品牌长期维护。有新能源车企说,我们会用服务去打动客户,但服务的能力也是有上限的,当销量再上升到一定量之后,你的能力是达不到的。”
他说,“在汽车领域,不会发生类似烧钱之后、零成本扩张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看到,许多新能源车企往往是没有业绩就赶紧上市。”然后利用融资推进项目研发,直至新车上市。“其实,现在整个产业链真正的参与者应该很痛苦。虽然电动化、清洁能源、智能化的未来一定会到来,但是目前还是处于烧钱阶段。”
该人士表示,“未来的新能源汽车龙头可能在这些泡沫中长大,也可能不在,所以对泡沫还是要谨慎一些。”
但新能源汽车这个赛道,依然被市场热烈讨论。就此,裘伯元指出,“如果说光伏是线性增长,新能源汽车就会呈指数级增长,新能源车是爆发性增长的行业。如果看估值,这个行业确实被反复炒作了,但未来这个板块依然会是牛股辈出的板块之一。”他认为,这些赛道的龙头如果对于2021年的业绩估值保持在20~40倍之间,可能代表其估值相对合理了。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确定性机会
还是在上游电池供应商
综上种种,IT企业动静颇大地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但最终的结果都是未知。即便是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也在大浪淘沙过程当中。因此有投资人指出,整个产业链真实受益的还是格局相对稳定的动力电池。
上述某汽车集团产业投资机构高管表示,“目前,动力电池占新能源车总体成本的30%-40%,成本是三年降一半。我们不仅有一线的电池厂,还有一些非常优秀的二线的动力电池企业,这些企业的全球供应能力很高。”
从电池品牌来说,目前只有特斯拉、比亚迪拥有自己的电池工厂,其他企业全部依靠第三方电池厂,比如宁德时代。
目前,宁德时代PE170余倍,PB12.58倍,显然是市场认可的龙头。对于宁德时代,中国储能(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雨对记者说,“它的高市值是由两个概念引起的:一个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一个是储能。因为电池产业的规模效应和产业集中效应明显,所以宁德时代有可能会成长为两个行业的龙头。储能市场空间体量与动力电池不相上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预期,让宁德时代迎来动力电池利基红利,坐稳头把交椅的情况下,储能市场又给了其第二成长曲线,所以长期看好,但短期不排除回调的可能。”
田雨表示,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不是宁德时代一家独大,未来的变数依然存在。“这可能就是投资的一大乐趣之一。”
(本文已刊发于3月13日《红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