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金叶子
[ 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多个创新集聚区,分别是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创新集聚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创新集聚区、以广东为中心的珠三角创新集聚区,以及以成都、重庆、武汉、西安为中心的区域性创新集聚区。 ]
[ 在空间布局上,“十四五”期间将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科技创新竞争合作的重要标杆,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 ]
区域创新作为国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破解当前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的基础支撑。“十四五”期间,区域创新工作有哪些重点?
在近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司长许倞说,“十四五”期间,将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主引擎,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增长极,形成主体功能明确、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创新布局。继续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布局建设区域创新中心,健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机制。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张宓之博士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空间布局的层次系统基本延续了“十三五”的基本思路,但在重点建设区域和重点工作上发生了一定的改变,释放了一些重要信号,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突出核心、向西迈进、市场为先”。
张宓之说,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机制更为深化,鼓励离岸研发中心、离岸科技孵化器以及 “飞地园区”的合作,实则更进一步推动跨区域协同创新从战略主导向市场主导进行转变,让市场机构更多参与到区域创新协调发展的工作一线中。“未来更多的创新平台、产业园区将会通过跨区域共建的形式诞生,创新资源流动带来的跨区域制度框架也会不断突破和完善,新的跨区域创新合作模式也会不断显现,成为区域创新协调未来发展的主流。”
三个“领头雁”
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多个创新集聚区,分别是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创新集聚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创新集聚区、以广东为中心的珠三角创新集聚区,以及以成都、重庆、武汉、西安为中心的区域性创新集聚区。
根据《2020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下称“报告”),北京、上海、粤港澳三大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了创新型国家的三大核心支柱和动力源(600405,股吧),汇聚了全国30%的R&D经费投入、35%的地方财政科技投入、38%的有效发明专利以及43%的高新技术企业。
许倞说,“十四五”期间,要继续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强化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和平台布局,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在这方面,希望三地能够在政策创新上起到“领头雁”的作用,有更多探索,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互动、有机融合,率先打造我国科技创新策源地,形成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作为我国科技基础最为雄厚的区域之一,北京的目标是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到203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球领先,形成国际人才的高地,切实支撑我国建设科技强国。
北京市副市长、秘书长靳伟在1月举行的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布会上说,未来五年,北京将围绕“四个面向”,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工作。比如,加强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和关键的共性基础研究,通过“智源学者计划”,吸引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更多培养青年科研人员,加快搭建自主的底层技术架构。
上海则将在“十四五”期间全力强化“四大功能”,持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能级。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突出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突出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提高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上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包括大幅提升基础研究水平、攻坚关键核心技术、促进多元创新主体蓬勃发展、加快构建顺畅高效的转移转化体系、厚植支撑国际科创中心功能的人才优势、以张江科学城为重点推进科创中心承载区建设等。
例如,到2025年力争使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达到12%左右;积极承接和参与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科技重大任务;加快国家实验室组建和运行等。
广东“十四五”规划提出,制定科技创新强省行动纲要,以深圳先行启动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张宓之说,在空间布局上,“十四五”期间将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科技创新竞争合作的重要标杆,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由此可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重大科技项目仍然会向这些地方倾斜,形成科技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来开展前沿的科学、技术探索。
区域创新协调发展
由于资源禀赋、地理条件和政策导向等因素的影响,区域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报告显示,东部省份是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但中部和西部的增速已经超过东部,东西部地区创新发展的差距在缩小,但绝对差距依然较大。
许倞说,“十四五”期间在健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机制方面,将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启动实施科技支撑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科技支撑东北全面全方位振兴、科技支撑中部崛起、科技支撑海南开放行动等四方面工作。加大对革命老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的倾斜支持。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高新区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支持建设东西部科技合作示范区,积极探索和完善离岸研发中心、离岸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飞地园区”等市场化合作模式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认为,区域创新范式在发生变化,单纯的科技驱动、市场驱动已失去主导地位,对制度创新、生态型创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接下来可以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并布局科教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模式。
就在2月25日,科技部网站公布了关于印发《海南开放创新合作机制》的通知以及《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的通知。
上述《实施意见》提出,以推进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创新型省份为主线,培育全国及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到2025年,西部地区创新环境明显改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产业加快发展。到2035年,西部地区创新格局明显优化,形成以科技创新引领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有力支撑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西部地区成为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
具体来看,在打造各具特色的创新高地,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支持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比如,研究制定成渝科技创新融合发展专项规划,培育建设川藏铁路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成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着力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
而对西安的定位,则是支持建设全国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发挥西安与咸阳一体化的创新基础条件优势,重点支持打造全国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优先布局建设阿秒光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建设稀有金属材料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加大对电子信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能源化工、先进材料等领域前沿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为解决国家战略领域和产业发展关键瓶颈问题提供支撑。
陕西“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坚持“四个面向”,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创建秦岭国家实验室,着力推动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等。
柳卸林对记者表示,陕西近年来创新能力提升迅速的原因,是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通过构建以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为核心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机制,解决了科技创新资源存在设备管理、数据标准、运行服务不统一的问题。
在张宓之看来,《实施意见》明确要求要打造各具特色的创新高地,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未来,这些新的区域创新极建设,为一些高能级、高水平的创新机构和市场资源提供了新的发展舞台和政策红利,资源、人才向中西部流动的意愿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从而对创新要素的分布格局进行调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