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海涛林锡
[ 城镇化背后对应的投资机会,包括新建住宅,包括配套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等,单就基础设施来讲,我国人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落后于发达国家。几亿人口成为新增城市消费者,对于商品消费将带来长期持续的增量。 ]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人口、市场、制度开放、技术升级优势背景下,中国经济有望引领全球新格局。尽管依然面临很多困难,但对技术自主性探索是中国经济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旋律。而中国政府2020年倡导的“双循环”理念也将逐渐清晰,针对国内,由出口转内需,通过需求侧管理迅速升级国内市场;国际上,加强多边合作(加入RCEP等),在包括减碳等全球议题上扮演领导地位,制定规则,引领世界共同发展。
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
资源、知识和资本决定经济产出,这是阿瑟·刘易斯在其经典的《经济增长理论》中所阐述的逻辑。中国凭借工程师红利、自主知识创新以及逐渐开放的资本市场制度,将在后疫情时期展现中国经济发展韧性。
开启庞大的内需市场是“双循环”与需求侧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14亿人口创造了最大的单一市场,而且未来人均GDP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跨越过程中,产业与消费升级是大的趋势。中国要在未来10年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需要技术的突破、制度的改革、人才红利与加入全球化的标准制定(对外输出)。
在技术突破方面,应该说中美贸易摩擦加快了中国自主核心技术突破的进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统计的中国2019年PCT专利申请量59005件,同比增长10.6%,已经超过美国的57716件,而美国同比增速落后于中国只有2.59%。随着中国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对经济结构转型政策支持的落地,在“高端制造”方面一定会形成新的产能周期。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尤其是2019年5月份后,以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为代表的制造业投资增速就开始持续回升。
在工程师红利方面,美国每年50万大学生毕业,中国是820万,其中470万是STEM专业(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mathematics)。纵向比较,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研究生毕业人数60.4万人,同比增长4.6%,占总人口万分之4.3;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2007年至2017年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国际论文共被引用19335万次,较2016年统计时增加29.9%,排名超越英国和德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关键制度改革方面中国也在稳步推进。包括日益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扩大对外开放的金融市场与各自贸区,都彰显中国在关键制度改革方面的努力。在关键制度改革方面,中国正在推进的包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市场开放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随着中国经济体量扩大,中国也在逐渐对外输出标准的制定,比如华为的5G标准、国家电网的特高压电路标准、银联参与的EMVCO支付标准等,中国技术逐渐渗透到全球大的技术标准制定。
中国未来几年一些投资趋势机会
每一次危机都是对既有格局的重塑,每一次变局也孕育着新的机遇。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拜登政府上任后,后疫情时代开局之年。市场预期,中国可能在2028~2030年GDP总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意味着中国的投资与发展机会,也是个人与企业在时代中面临的最重要机遇。
围绕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双循环”+需求侧管理的路径,我们认为产业升级与需求侧管理将是未来几年中国市场最大的机会。
1.产业升级,中国制造走向中国精造。
产业升级的核心,并非一定要创造新的产品,而是需要将已存在的产品制造水平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精益求精,实现产品技术、品牌以及价值升级,这需要进一步在专注、体制与管理上解决问题。
什么是产业升级?举个例子,过去供应商供货,中间是可以调包的,比如你从西藏买的虫草,那有可能你预订的时候是真的,但货到你手上就变假了。同样的名包、名酒,你总担心买的是假货,中间商是否有调包。随着区块链技术加上物联网、二维码技术的成熟,你能够对产品溯源,造假的成本越来越高,而商品流通的效率也越来越高、分歧越来越低,那么这个产业——贸易/物流产业,就因为技术进步而跟原来不一样了。这里面重点是科技的应用,而非原创,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变迁,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新的投资机会。
以中国强大的零售市场,产业升级的例子和方向非常多,产业升级的途径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一是借助信息化建立生态链,对传统产业链系统、能耗、污染等方面进行全面改进,实现新的资源整合与精密制造;二是通过对传统消费行业、制造业进行体制与管理上的变革,帮助产品实现由快到精、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转变,在制造与创造之间,形成一个精密制造的产业群。
2020年疫情,中国强调“双循环”。在扩大内部循环的政策背景下,很多企业将“返求于己”,做得更加专注专业,进口替代是一个趋势。过去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喜欢干很多事情——房地产、金融、制造、医药,因为机会多,哪个来钱干哪个,疫情后更多会专注在一个领域,可以做成非常大的企业。
中国给产业升级提供了市场。创新与专业化的趋势包括但不限于:1)数字化时代——建立在AI、互联网、智能汽车上;2)新能源;3)生命科学革命;4)5G等。
专业化后带来高效率,高效率后带来持续创新。而对于投资来讲,可以从微观上的品牌价值、产品质量、成本控制、商业模式等方面来观察产业升级的趋势和投资机会。
2.新能源产业格局有望加速形成。
我们看好由油经济向电经济转移的趋势。1月20日拜登上任当日重回《巴黎协定》,同时决定加快美国能源转型进程;中国已经明确,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世界能源结构的转型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在中国一次能源结构里面当前依然以煤炭为主,截至2019年,煤炭大概占58%,石油占20%,天然气占8%,剩下约14%约是水电、核能、可再生能源。近几年,可再生能源比重正在持续上升。据瑞信与清华大学研究,到2060年中国非石化能源占比将达到87%。
要实现到2030年的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远景目标,中国能源结构将转型低碳与清洁能源。包括发展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这将是一场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革命。这场能源革命的核心在于能源消耗“由油转电”,降低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在这场清洁新能源产业革命过程中,风能、太阳能(000591,股吧)将发挥很大作用。光伏作为近十年内所有可再生能源类型中降本速度最快的能源,2021年后在国内大部分地区可实现光伏发电与煤电基准价同价,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平价上网正在逐渐实现。成本下降是国内光伏产业链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除了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外,还有一个机会,就是天然气替代煤炭发电。2019年,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结构中占比只有约8%,而全球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约24%,发达国家更是高达30%以上。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规划,到2030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要提高到15%左右。天然气作为一种低碳清洁能源,全球有丰富储备,其发展还有很大潜力。
3.消费升级,中国城镇化进程至少还有十年的时间。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城市常住人口与总人口比率)为59%(国家统计局2019年最新数据城镇化率60.60%),同期该指标美国为82%,日本为92%,世界平均水平为55%。2008~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从47%上升至58%,平均每年上升1个多百分点。我们算中国城市化率上升到70%,也还需要十多年。
从人口数据上来看,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城镇人口约7亿人,其中2亿是并未真正城镇化、具有流动性的务工者。按照中国总人口15亿,最终农村人口4亿估算,我国城镇化率也应该达到73%。目前无论跟发达国家比,抑或跟最终目标比,中国城镇化依然具有十多年的发展空间。
城镇化背后对应的投资机会,包括新建住宅,包括配套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等,单就基础设施来讲,我国人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落后于发达国家。几亿人口成为新增城市消费者,对于商品消费将带来长期持续的增量。但我们目前在城镇化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包括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农民城市化与市民化没有同步发展,还有些地方“被城市化”等,解决这些问题,将为中国带来不可估量的投资机会。
4.金融科技创新。
金融科技可能是未来10年最大的应用型创新投资机会,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
人工智能主要应用场景在于解决投资分析中“速度、规模、自动化”三大挑战。金融是一个文档、数据密集型的行业,信息需要从各个渠道被收集、整合、关联;故自然语言处理(NLP,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与计算机视觉深度(CV, Computer Vision)的融合则成为金融科技3.0时代最重要的技术。
区块链技术的核心在于分布式账本,它能实现交易成本的节约,对于信用中介与可追踪业务来讲,是具有颠覆性的一项技术。但是要涉及核心的金融业务、包括数字货币等,需要监管的同步与开放。
云计算技术目前已经有很多应用,也不单是应用在金融科技领域,当然金融与传统零售一样,具有服务峰值的概念,银行在提升自身金融服务能力的同时,可以放开部门资源共享,包括云存储和计算能力。另外,很多中小金融机构缺乏相应的计算机资源,也可以依赖于云平台开展金融服务。
总体说来,国内金融业的数据共享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放眼全球,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共享经济和平台经济崛起的时代:阿里巴巴是世界上最大的零售企业,却没有自己的库存;爱彼迎是最大的酒店住宿运营公司,却没有一间自己的客房。还有市值最大的苹果公司,真正的价值在于其提供的数字产品平台。这些世界明星企业,无一不是DT时代的领导者,它们通过数据开放共享,在平台上打造出生机勃勃的生态圈。是时候推动国内金融业跟上共享时代潮流了。
(李海涛系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杰出院长讲席教授、中文/金融MBA项目副院长,林锡系长江商学院研究助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