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准确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明确指出了2021年经济工作的发展方向。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陈昌盛近日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结合目前新形势对中央政策进行了深刻分析,并对接下来的一年的经济发展环境与态势做了预判。
他指出,我国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目前唯一一个实行利率正常化货币政策的国家,要珍惜这个政策空间。如果经济正常化恢复了,我们就要理直气壮地提政策正常化。经济形势变了,宏观政策就要随之而变。但政策退出要精准,要保持必要的支持力度。对经济恢复的不平衡不充分要有充分估计。
他还表示,政策的正常化,不会一刀切,还会保持必要的支持力度,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总体上把握,就是货币和社融增速要跟名义经济增速相匹配,货币政策操作要建立在经济基本面正常化的基础上。
以下为访谈内容整理。
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宏观政策取向的正常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1年的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其中,连续性、稳定性是经常说的,可持续性是新提法。这意味着可持续性是一个强调的重点,或者说是考量的一个重要维度。
我国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目前唯一一个实行利率正常化货币政策的国家,要珍惜这个政策空间。如果经济正常化恢复了,我们就要理直气壮地提政策正常化。经济形势变了,宏观政策就要随之而变。但政策退出要精准,要保持必要的支持力度。对经济恢复的不平衡不充分要有充分估计。政策的正常化,不会一刀切,还会保持必要的支持力度,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总体上把握,就是货币和社融增速要跟名义经济增速相匹配,货币政策操作要建立在经济基本面正常化的基础上。
不急转弯不代表不转弯,要稳妥积极地转,不能出现我们不愿意看到的风险,要把握好“时度效”。同时,积极财政政策要增强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财力保障。中央提出了八大重点任务,要向这八大任务去倾斜。还要积极化解地方的隐性债务,政府要过紧日子,突出保基层、扩直达。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
今年,我国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面临几大挑战。比如,CPI和PPI的走势,价格若出现明显上升压力,也会给货币政策带来压力。再比如,资产价格一度走高,也成为货币政策必须关注的问题。
当前老百姓感受到的物价贵问题,主要不是因为供需不匹配造成的,我国目前在基本生活品上的供应能力弹性强大,只要有需求,很快就能跟上。当前部分物品价格有所走高,主要是因为采取了区域性疫情防控措施。总体看,2021年CPI不会太高。
关于资产价格,要更多通过宏观审慎框架来管理。房地产更大的压力可能来自于“五道红线”以后,房地产金融原来的高流转、对债务依赖过高的运作模式应有所调整,市场会形成新一轮的结构性变化和重组。
2020年中国经济的特点
2020年,我国经济实现了三个率先: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经济正增长。仅从经济运行看,突出的亮点是“两个超预期”。
一个是外贸增长超预期。全球贸易和全球FDI都负增长,而中国双双实现正增长。2020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创历史新高。中国吸收外资全球占比大幅提升。相对应的,美国的FDI大幅下降。可以说,一定程度上中国是全球抗疫物资保障的大本营,出口逆势增长。
另一个超预期是市场主体韧性超预期。去年年初,大家还担心市场主体会出现大面积退出,或者倒闭破产。事实上,目前我国的市场主体,主要包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到1.36亿。其中日均新设市场主体6.8万户,日均净增3.9万户,日均新设企业2.2万户,日均净增1.2万户。累计退出企业比上年不增反降。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形态,将继续推进全球经济治理的完善,继续推进全球深入的分工合作,而不是以邻为壑,更不是建墙拆桥关起门来搞建设。
此外,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优越性体现得也很明显。我国优先控制疫情,为经济恢复创造条件,从供给侧优先复工复产开始,然后配合需求侧的政策联动。包括2020年春节后的股市,中央顶住压力果断开市,这不仅是资本市场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宏观决策中的大事,是我们对宏观调控理论的新认识,是对市场理性、市场心理的一种深刻解读。宏观调控创新精准直达机制,提高政策的传导效率和综合效能,以合理的代价取得了最大成效。
2035年,我国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考虑到中国潜在增速会逐年往下走,我们测算“十四五”期间,潜在增速能达到5.5%左右,把它理解成未来5年时间的平均增长速度也是可以的。
2021年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与态势的预判
2021年我国经济运行可能呈现以下态势:
一是总量的压力有所缓解,比如总需求在改善,基本面向好,但结构性压力依然不小,比如就业结构压力,金融结构性风险,产业恢复不平衡等。
二是宏观指标会比较好看,但是微观感受可能会一般。这里有一个同比数据换算问题,今年会抬高宏观指标,就是说看起来宏观指标很高。但实际上,如果放到中长期来看,增长并没有那么高,仍是一种恢复性增长,所以就会出现宏观和微观感受不一致的情况。
三是消费和中小微企业恢复进度,决定经济常态化步伐。到目前为止,消费还没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而且部分消费具有不可回补性。此外,一些中小企业靠政策“吸氧”活了下来,政策逐渐调整以后,他们能不能恢复元气和市场活力,还有待观察。因此,要更多地关注消费和中小企业的恢复情况,某种程度上,这是判定我国经济常态化的一个重要依据。经济逐渐回到常态化,政策才能正常化。
四是经济运行前高后低,季度性波动比较大。2021年的经济增速,可能会呈现季度性的前高后低,而且落差会非常大,也许会有两位数百分点的落差。这种短期的高增长,主要是低基数造成的,有一个“同比幻觉”,并不意味着经济过热。同样,下半年季度增速如果回落了,也不意味着过冷,要正确判断。
五是平衡经济恢复和风险防范,在平衡中实现宏观政策的稳妥正常化。如果经济增长正常恢复的趋势一旦确定,宏观政策也会进一步跟上,在此过程中仍要考虑经济恢复和防风险的平衡。如果风险骤然增加的话,有必要进行平衡处理,政策也要做出适应性调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