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月26日,2021年中国银保监会工作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会议回顾2020年主要工作,分析当前经济金融形势,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本报邀请部分业内专家,对会议精神进行解读,对如何做好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献计献策。
唐建伟 梁栋材
1月26日,2021年中国银保监会工作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会议对2020年主要工作进行了回顾,并部署了2021年的重点任务。会议指出,2020年银行业积极推动发行200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2021年将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金,继续推动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补充资本。
一、为中小银行补充资本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小银行作为我国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中小银行还一定程度上面临着资本约束。究其原因,一是在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背景下,随着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配置增加,资产规模持续增大,对加快资本补充进程提出更高要求。二是随着商业银行向实体经济让利的要求不断落实,低息差成为常态,商业银行盈利水平有所趋弱,2020年经初步统计,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2万亿元,同比下降1.8%,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有所下降。三是全球经济放缓,疫情冲击尚未消退,商业银行面临较大不良压力,2020年银行加大不良处置力度,共处置不良资产3.02万亿元,较大程度消耗了资本,同时潜在不良风险带来的资本缺口亦不容忽视。四是以城商行和农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相较于大型银行资本补充压力更大,资本安全边际更小。2020年三季度末,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44%和12.11%,较2019年末分别下降0.26和1.02个百分点,较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红线10.5%的安全边际进一步缩小。
二、推动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的优势与难点
通过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筹集资金,再补充中小银行资本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一是中小银行受制于实力较弱、评级较低等原因,市场化发行资本补充工具补充资本可行性不高。通过地方政府介入,有利于弥补中小银行市场化补充资本能力有限的不足。二是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的属地管理作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监管机构、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等多主体承担应有责任,且地方政府多为中小银行股东甚至最大股东,推动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一方面有利于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职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防范道德风险。三是与完善中小银行公司治理、强化服务中小微企业、保就业等相结合,一举多得。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多以中小银行强化服务中小微企业和支持保就业、完善公司治理与内控机制等作为重要条件,有利于倒逼中小银行回归本源、认清定位,扭转部分中小银行偏离主业的态势。
但与此同时,专项债资金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也面临一些难点。一是资本金补充方式上,是采用债权形式还是股权形式,是否借助地方政府平台注资等,还需进一步探索。二是专项债的退出机制方面,例如采用认购可转换债券的形式,存在专项债与可转债的期限不匹配问题,可转债转股后将无固定期限,而专项债则多为10年到15年,在退出机制上还需有妥善安排。
三、最新实践及展望
自2020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以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创新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形式。从目前公开信息看,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是间接入股注资模式,主要是浙江、广东、山西已有的实践。如温州银行的增资扩股方案中,老股东按比例配股未足额认购的部分,将通过地方专项债券资金筹集,由温州市人民政府指定特定主体认购。从浙江省发行的50亿元10年期支持中小银行发展专项债用途看,即由温州市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有限公司通过间接入股的方式补充温州银行资本金;从专项债偿债保障看,偿债资金主要来源于温州银行每年分红及相应股份市场化转让所得。广东情况类似,也是通过地方平台间接入股4家农商行。
二是可转股协议存款模式,主要是广西、内蒙古的先行实践。从柳州银行方案看,广西通过发行专项债,由柳州财政局向柳州银行通过转股协议存款的方式补充该行其他一级资本,在转股触发事件发生时,相应存款可部分或全部转为普通股。从专项债偿债保障看,若转化为普通股,可通过柳州银行原股东或引入新股东参与市场化转让,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提供保障。
两种模式差异较大,各有优势。第一种间接入股注资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补充高质量的核心一级资本,专项债利用效率较高,但对地方政府平台的要求较高,程序较为复杂。第二种模式目前看补充的仅是质量相对不高的其他一级资本,但在效率上较有优势,且有地方财政偿债保障。
展望2021年,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仍将是贯穿全年的重点。而在资本的补充模式上,预计将有更多创新,各地将在吸收和借鉴两种现有模式的基础上,积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更多的因地制宜的创新和探索。
(唐建伟系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梁栋材系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