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由北京商报社、北商研究院出品的《解码央行数字货币》(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从大众对央行数字货币的认可程度、生活中的便利性、运用场景等多个维度进行了调研,反映了1019位调研对象对央行数字货币的真实看法。
从《报告》数据来看,大众对央行数字货币的认可程度较为良好,1019张有效问卷中,共有532位调研对象了解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占比超出一半,高达52.21%;在获得央行数字货币信息的有效渠道中,通过新闻传播方式占比较高,达到60.75%;自身感兴趣主动了解的占比为36.7%;从性别对电子支付和数字货币认知度差异方面分析,在接受调查的人中,女性主要支付方式为电子支付比例为79.4%,男性略低,为72.8%。
而在问到其对于数字货币是否了解上,54.2%的男性认为自己了解,略高于女性3.8%,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男性比女性往往更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有趣的是,只有36.4%的男性认为数字货币会取代纸币,而这一数据在女性中的比例是57.7%。这可能与更多女性使用电子支付作为目前主要支付方式,而较少使用纸币支付有关。在被问到数字货币对第三方支付行业造成影响的问题中,分别有63.2%的男性和65.8%的女性认为其会对第三方支付造成影响。
数字货币是由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并向公众兑换,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与纸钞和硬币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支持可控匿名。数字货币不言而喻,就是主权货币和法定货币,它跟纸币和硬币是一样的,区别在介质不同。纸币和硬币需要放在钱包里,数字货币需要放在App里。
《报告》数据显示,有726位调研对象表示,央行后续如果推出数字货币App,将会进行下载使用,占比高达71.25%。具体来看,如果手机号即可开通,考虑使用数字货币的男性为75.5%,女性为70.0%。而在问到如果推出数字货币APP是否会下载的问题上,性别差异不大,均有不少于70%的调查对象表示会下载使用。
同时,随着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和试点步伐不断提速,除了对日常消费、日常支付两大场景的需求外,央行数字货币应用场景也拥有了无限可能。《报告》数据显示,有460位、520位、585位调研对象认为央行数字货币还应运用至精准扶贫、财政补助、公共交通领域。
不过,不同的群体,市场感受也出现了分化。对老年人以及在偏远地区或者不擅长使用智能设备的数字弱势群体而言,有838位调研对象担忧数字货币在交易生活方式中存在不便,占比高达82.24%。
通过《报告》我们发现,西北地区的主要支付方式为电子支付的比例为81.0%,甚至高于华东地区的73.5%。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电子支付的普及在我国一定程度上已不再受地域发展不均衡的限制。不过对于数字货币的了解程度,华东地区远高于西北地区,分别为59.81%和35.3%。
尽管对于电子支付,使用者已经不受地域的限制,但是使用者之间对于信息技术接受程度和认知是存在差异的,有学者将这种差异称为“数字鸿沟”。数字鸿沟主要是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差距,而造成这一不平等的根源可能在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宋亦桐
标注:分析由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工智能与变革管理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刘峰博士、孔德利博士及胡俏博士提供支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