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王蕊
从“老八股”到4000家上市公司,由不足24亿至73.6万亿市值,中国资本市场30年实现了令人啧啧称奇的指数式增长。在此之中,有着资本市场“超级联系人”之称的券商,无疑扮演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
没有金融机构能像券商一样,与资本市场结合得如此丝丝入扣。相比于银行、信托、保险等机构,券商的“中介”基因显然更加强大,其客户贯穿于一、二级市场,业务范围涵盖资金、资产、渠道、投资等各个方向,身影几乎出没于资本市场的各个交易环节,为资本市场这座大厦不断添砖加瓦。
毫无疑问,全牌照优势是券商在资本市场如鱼得水的重要护身符。借助产业链优势,券商可以高效率、全方位对接资金端和资产端,为客户提供包括零售经纪、投资银行、信用交易、场外业务、国际业务、资产管理等在内的全生命链服务。
其中,投行业务是券商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也是为万亿资本市场筛选、输送、养护优质资产的重要支撑。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底,深沪两市共有4082家上市公司,33512只上市证券,总市值达到了73.6万亿元……而这些资产几乎都经过了券商投行的辅导、保荐、承销。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日益繁荣,上市公司数量增长速度也越来越快。尤其在注册制的全面推行下,券商投行今年已成功为市场输送300余只新股,在可预见的未来,更多企业会得到资本活水的灌溉。
在年初的疫情冲击下,券商投行仍奔忙在抗疫一线。据中证协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末,券商累计承销疫情防控公司债券104只,协助发行人实现专项融资1057.25亿元。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挖掘优质资产,引导长期资金入市,券商研究部门则在投行之后,接过了优质资产价值发现的大旗。据东方财富(300059,股吧)Choice统计,2019年全年,国内有88家券商共4144位分析师,发布了167594份研报,共覆盖2309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最高产的券商研究所日均产出近28份报告。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为公募、银行、险资、私募等机构投资者提供了投研参考,另一方面也为券商自身的投资顾问、资管业务、自营投资等业务提供了内部支持。
作为资本市场的桥梁,券商投行业务牵引着持续丰富的资产,经纪业务则连接着源源不断的资金。Wind数据显示,得益于今年火热的交投氛围,今年前11个月A股月均成交量高达1.38万亿股,月均成交额约16.94万亿元。即便是将时间周期拉长到最近10年,这组数字也分别为7539亿股、9.15万亿元,显示出券商经纪业务30年来在资本市场资金流动、资源分配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从资管新规的渐次落地,到银行理财子公司、外资合资等竞争者的入局,中国资管行业正在经历大变局时代。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底,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已达到10.26 万亿元。有资深券商资管人士曾预言,当前资管行业正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券商资管有望乘着“公募化”好风直冲云霄。
而在投资方面,近几年随着资本市场财富效应愈发突出,各类机构都在争相获取资本市场标准化的资产。而券商最具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就在于持续获取资本市场优质的标准化资产,在于整合投行、研究和财富管理服务,以连接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和投资需求为抓手,将企业客户、机构客户和个人客户服务融合起来。
事实上,伴随着业内如火如荼的财富管理转型浪潮,更多券商开始将目光转向业务整合。这也意味着,在理想状态下,券商各个业务条线将形成一个完美闭环,既能通过投行、资管等业务,将有融资需求的资产设计为标准化金融产品,又能对接与之匹配的资金,同时还能提供交易、托管等一系列主经纪商类服务,为资本市场的投融资活动全方位保驾护航。
回望中国资本市场30年摸索前行的艰辛历程,券商是穿针引线的针,是灌溉良田的渠,是忙碌于花丛中的蜜蜂。希望在未来的3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这针越发明亮,这渠越发通畅,这蜜蜂能催开更多鲜花。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