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木求鱼】
期待中的未来由合作而来、由互助而来。
木木
前几天,大约是驾驶员“路怒症”偶发,小鹏汽车和特斯拉在自动驾驶之路上相互剐蹭了一下。
这次挑头儿剐蹭的,应该算是特斯拉吧。原本是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由头——小鹏汽车宣布明年将升级下一代自动驾驶软硬件并推出全球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智能汽车,没想到惹来特斯拉的一顿“爆鸣”。不过,有媒体翻“陈年旧账”,说是小鹏汽车惹事在先。若据此评判,特斯拉“爆鸣”着往前冲,倒也情有可原。
“汽车人”向来有态度。既然特斯拉开了头儿,小鹏汽车不回应似乎也不好,但从回应的技术水平看,还大有可商榷之处,比如所谓“被我们打得找不着东”,就偏离工科思维过远:其实,找不着东是不要紧的,能找着北就行,找不着北,能找着西亦可;只要能找准一个方向,其他的方向就都搞得定。
不过,站在围观者的角度看,两车这次剐蹭,实在有点儿孩子气,而且还是幼儿园大班的级别。毕竟,只需循着简单的逻辑,就不难看出,在车载雷达种类的选取上瞎较劲,只强调各自的优势,层级实在有点儿低。哪怕稍微懂点儿技术皮毛的文科生也知道,不同种类的雷达,各有优劣,各有擅长应对的场景,只要场景不对,再好的雷达也有成为弱视、甚至瞎子的可能性。
比如这次挑出事儿来的车载激光雷达,虽然探测精度确实高,但也不是没有局限性,碰到大雾、雨雪天气恐怕就会有麻烦,或者天气状况虽然良好,但有人在路边烧秸秆儿,搞得烟气腾腾的,应该也不妙;另外比较尴尬的是,车外环境成像也困难。激光雷达如此,别的什么雷达——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光电雷达、红外雷达等等也一样。按照目前“小鹏”和特斯拉的技术思路,最好是各种雷达多装几个,自动汽车走起来,估计才会让人更放心一些。不过,过高的成本估计让人受不了,恐怕会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比较大地抑制需求的爆发。
如果从纯技术的角度看,两辆车这次也实在没有剐蹭的必要——毕竟,激光也好,超声波、毫米波也罢,拐起弯儿来都挠头,从这个角度断定两者是难兄难弟也可以。不妨预设一个场景:前方是个胳膊肘弯儿,一辆自动驾驶汽车正以36公里的入弯儿时速平稳驶来,而弯路的另一方,一个老人正扶杖过马路。当自动汽车一切正常地转过胳膊肘弯儿之后,会发生什么?最好的结果,恐怕也是把老人、乘客吓一跳。
这样的通行状况,应该很难让人满意。这就是仅仅在单车上搞技术、挖潜力的局限性。只要还蹲在这口“井”里,哪怕把满天的卫星都借用过来,估计还是难以避免不测场景悲剧性地出现。个人搞自家自动汽车的同时,最不能忽视的,就是带有鲜明技术特点的时代背景以及由此背景辐射影响的未来一段时期的技术发展趋向。忽视了这一点,自家汽车搞得越精致,结局恐怕越不可控。
目前,最不应忽视的技术,显然就是渐次铺开的“5G”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不充分借鉴这些“跨代技术”,只一门心思在自家这一辆车上敲敲打打、抽空儿还要互怼一下,别管响动搞得有多大,最终也可能错失时代机遇。
在“5G”的技术基础上,在万物互联的大背景下,一辆合格的自动驾驶汽车,显然不能仅仅满足于自身获取外部信息能力的强大,还需要在意愿和能力上,尽最大可能,与道路、市政设施、交通信号装置、其他交通参与者(车辆、行人)等,进行不间断的信息互动,以实现万无一失的顺畅、快捷出行。这才是一个自强的态度和行为,也是取得真正进步的必要基础。
还是上面提到的那个场景,从过马路的老人方向驶来的自动汽车,过弯儿之后,及时把“某处有老人过马路,目前位置、速度如何”等信息传递给对向驶来的汽车,接收到信息的汽车,在自身采取预防措施的同时,再把这个信息传递给身后同向行驶的汽车……这样的场景,显然就更“科幻”,也更人性化,自带了让人感动的脉脉温情。这才是应该的未来——由合作而来、由互助而来。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