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近日,百洋更新了招股书,似乎距登陆注册制下的创业板更进一步了。
增收不增利,一波三折IPO
不过,回顾百洋医药的IPO之路,可谓是一波三折。早在2018年4月,百洋医药便完成了招股书首次预披露,明确表态拟挂牌上交所主板,公司亦自此正式拉开冲刺A股上市序幕。期间,公司虽一度中止上市进程,但在完成材料更新后公司又再度重启A股IPO。卷土重来的百洋医药于2019年11月21日首发申请被暂缓表决,第二次闯关失利,令人惋惜。如今,辅导完成的百洋医药准备第三次冲刺IPO,青岛资本圈会持续关注。
资料显示,百洋医药曾于2018年递交过IPO申请,但在发审委会议上被暂缓表决,公司撤回申请文件。百洋医药称撤回申请的主要原因系由于公司战略定位发生变化。最新的招股书显示,百洋医药过去将零售业务作为发展重点,现欲将品牌运营业务作为未来战略发展的重点。
招股书显示,2017-2019年、2020年上半年,百洋医药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0.96亿元、36.52亿元、48.49亿元和24.28亿元,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2.22亿元、2.58亿元、2.1亿元和1.12亿元。
不难看出,在2019年“增收不增利”之后,2020年上半年,公司继续“增收不增利”。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4.09%;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3.45%。
百洋医药对外表示,受新冠疫情影响,上半年毛利率较高的迪巧系列销售下降,该系列占发行人品牌运营业务收入占比从期初的73.66%降至期末的48.84%,而毛利率相对迪巧系列较低的产品销售收入则有所上升,使得发行人净利润当期有所下滑。
“高毛利”营销模式已无法适用商业化布局
近年来,在政策、市场和资本的多方推动下,中国药品零售市场保持增长态势。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药品零售市场规模为3919亿元,增速为7.5%,尽管较去年有所放缓,但仍高于终端市场整体增速及公立医院终端增速。业内人士认为,今后,随中国医药(600056,股吧)分开政策的推进,零售药店有望成为药品销售的第一终端,整体市场空间有或将达到6000亿级别。
但在千亿市场前景下,药店分类分级管理等政策的逐步落地,也给医药零售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依赖简单的纵向合并、"高毛利"产品的营销模式已不再适应新医改的时代需求。
2020年,随着一致性评价和带量集中采购已全面进入深化期,外加上受疫情等因素叠加影响,医药产业环境正在加速变化。
实际上,从各种数据以及分析看,2020年医药产业发展并不乐观,将出现罕见的负增长。据中康CMH预测,2020年中国药品全终端为-2.3%的下滑,主要是受医院端就诊人次减少、药店端客流下滑等因素影响。医院端受到新特药的拉动,预计2020年全年下滑幅度较小,约为-2%,而零售药店端叠加价格下行因素或将出现-6%的下滑。
据了解,百洋医药集团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专注于健康产业投资和运营的企业集团,主要投资健康品牌、企业股权及健康产业相关物业。
根据百洋医药在证监会网站披露的最新招股书,公司拟公开发行不超过5260万股,计划募集资金6.11亿元,投向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DTP药房建设项目、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建设项目。
截止2019年5月5日,审核状态仍处于“预先披露更新”阶段。财务数据显示,其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前6月分别实现营收23.92亿元、30.34亿元、30.95亿元、17.21亿元;对应的净利润分别为6018.45万元、1.73亿元、2.08亿元、1.10亿元。
那么再度IPO的百洋医药,这次能顺利过关吗?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访网原创。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