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北京,实习记者高萍)讯,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近日表示,2021年不宜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应更加突出稳健基调。
连平认为,2021年针对经济严重衰退实施的政策可以有区别地逐步退出,但仍有必要推行支持中小企业的适度优惠信贷政策。为有效控制金融风险,金融监管应该加强。他建议,2021年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可以形成“稳货币+严监管”的搭配,但应该避免形成两者同步趋严的政策格局。
保持货币政策稳健是巩固经济平稳增长的需要
2020年伊始,为应对疫情所带来的复杂环境,我国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实施逆周期调节。二季度后中国经济V型复苏,出口、投资和消费不同程度恢复,经济运行趋势性向好。为此,今年二季度末和三季度初,货币政策已开始有所变化,由原来较为宽松的逆周期调节开始转为跨周期调节。四季度以来,有关2021年货币政策回归常态,甚至趋向收紧的声音渐起。
从经济运行态势来看,连平仍持谨慎乐观态度。
从外部条件看,连平认为,2021年世界经济较大概率会趋向回升,但复苏的时长和力度可能会不及市场预期。中国经济依然面临外部复杂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在有效、及时控制疫情的前提下,2020年中国经济的确一枝独秀。但自二季度经济回升以来,不少经济运行指标稍逊于市场预期。
连平强调,2021年中国经济运行态势趋势明朗,会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他预计,2021年前二季度GDP的名义增速会处在较高水平,但GDP的实际水平仍很难达到或超过疫情前。即使下半年能够达到或接近疫情前增速,也需要巩固和平稳运行一个阶段。 “为进一步巩固经济增长,货币政策适宜稳一点。”连平补充道。
此外,在连平看来,如果我国货币政策在本已稳健的基础上率先收紧,必将进一步扩大中美利差,增加资本流入的压力。“如果2021年货币政策明显收紧,流动性收缩,利率水平攀升,则会给人民币带来新的更大的升值压力。”
金融风险仍值得警惕 严监管仍是主基调
连平指出,2021年很可能是风险隐患较多暴露的年份,为避免风险暴露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需要形成相对宽松和平稳的货币金融环境,而非匆忙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但他同时提醒称,为有效控制金融风险,应加强金融监管。
“银行业的风险会表现出滞后性”,连平指出,2020年,银行业让利实体经济,盈利水平出现明显回落。同时,商业银行响应号召,允许小微企业还本付息可以推迟。在这一背景下,“今年底和明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局部不良压力可能增加,不能掉以轻心。”
此外,他强调房地产金融的风险也需注意。在“三条红线”控制房企负债规模的背景下,房地产行业融资需求加大。若资金回笼慢,房地产商方面融资存在较大压力。
他亦认为,近期债券市场出现的相关风险可能会延续至明年。
上调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条件不充分
“货币政策需要兼顾内外平衡”,连平认为,总体来看,2021年货币政策可依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但总体应以稳健为基调。
连平认为,目前看,明年没有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条件和空间。特别是目前实际利率总体水平并不低,金融机构在运用LPR定价之时,更可能在货币当局指导下采用利率波动的下限而非上限,这会促使整个银行业对实体经济融资的利率水平低于LPR运行。
针对近期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快的问题,连平分析称,2021年或会在一个相对更高的区间运行。这主要是因为贸易顺差规模较大,加之中国市场的总体预期较好,外来资本注入加快推动人民币升值导致的,相关政策的针对性调节已经开始,2021年人民币会在双向波动中继续升值。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