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信用债违约影响,11月人民币贷款仍创下历年同期新高。
12月9日,央行发布数据显示,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3万亿元,大幅超过10月份,创历年11月同期人民币贷款新增规模新高。
不过,因永煤信用违约事件冲击,企业债券融资反季节性回落拖累社会融资规模。11月社融存量增速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为一年来首次回落。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人士较为一致预期,随着经济数据复苏,信贷增速或将触顶,社会融资规模也将见到拐点。
此外,业内人士预期,央行将继续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通过“逆回购+MLF”政策工具组合,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
11月贷款创同期新高
12月9日,央行发布数据显示,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3万亿元,同比多增456亿元。大幅超过10月份人民币贷款6898亿元的新增规模,创历年11月同期人民币贷款新增规模新高。
11月贷款增加,与预期大致相符,主要是以实体企业中长期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增加较多。
据央行数据,分部门看,家庭部门仍在加杠杆。11月份,住户部门贷款增加7534亿元,以个人消费为主的住户部门贷款短期贷款增加2486亿元,以个人住房按揭为主的中长期贷款增加5049亿元。
实体企业贷款也大幅增加。11月份,企(事)业单位贷款短期贷款增加73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887亿元,票据融资增加80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1042亿元。
海通宏观认为,居民短贷多增344亿元,中长贷同比继续多增360亿元,对应着11月各口径地产销量增速的普遍回升。企业贷款增加7812亿元,同比多增约1000亿元,其中企业短贷同比少增900亿元,中长贷则多增1680亿元,制造业投资的持续恢复和出口的高增继续支撑企业投资高景气度。
今年11月,我国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增长21.1%,创下2018年2月以来最高增速;贸易顺差为754.2亿美元,同比增加102.9%,创下纪录新高。
从微观数据看,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11月份,纳入统计的25家挖掘机制造企业共销售各类挖掘机32236台,同比增长66.9%;其中国内销售28833台,同比增长68%。
不过,有业内人士亦认为,信贷增速或将触顶,未来或将回落。
央行2020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预计带动2020年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20万亿元左右,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超过30万亿元。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高于去年,金融对实体经济保持了较强的支持力度。
信用违约拖累社融
根据央行初步统计,2020年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1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06亿元,较上月明显回落。
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回落的原因,是受信用债违约影响,企业债券净融资大幅减少。
11月,企业债券净融资862亿元,同比少2468亿元。“主因永煤信用违约事件冲击,反季节性回落形成拖累”,海通宏观认为。
此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从永煤违约次日(11月11日)至今,取消发行的信用债数量约80只,涉及计划发行规模约972.20亿。可供对比的是,此前9月、10月取消/推迟发行的信用债规模分别为571亿、332亿。
与之对比,11月份,政府债券净融资4000亿元,较上月继续减少,但同比仍多增2284亿元;对实体发放人民币贷款1.53万亿元,同比多增1676亿元,贡献次之。
11月,反映企业活期存款的M1同比录得10%,较上月继续上行0.9个百分点,企业生产积极性继续提升;广义货币M2同比回升0.2个百分点至10.7%,11月财政存款减少1857亿元,或意味着财政支出有所提速。
开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认为,社融增速见顶回落,主因企业债券和非标融资拖累、政府债券贡献也在下降,信用“收缩”通道已然开启。11月社融存量增速13.6%、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为一年来首次回落。企业债券和非标融资的加速,或与信用违约冲击、防风险加强等有关。
他认为,政策“退潮”下,信用收缩通道已然打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政府行为对信用环境的拉动趋于减弱,及资管新规过渡期到期下非标的加速收缩等,是影响信用“收缩”的主要逻辑。中性情景下,2021年社融存量增速或将回落至10%左右。
海通宏观认为,虽然对实体的信贷投放早已回归正常,但政府融资增长依然较快,是社融的主要支撑。
据测算,12月仍有约6000亿政府债需要发行,而去年同期基数较低,预计12月社融增速有望再度回升,达到高点,趋势性向下的拐点可能需要等到明年1月。
短期来看,货币政策的稳定性仍有望延续。一方面,当前经济还未回到潜在增速水平,通胀也仍在低位;另一方面,三季度货政报告也指出货币政策已回归中性,要保持不让市场缺钱,也不搞“大水漫灌”的状态。
“双通缩”如何影响货币政策
在货币数据发布的同日,12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1月通胀数据,CPI同比下降0.5%,PPI同比下降1.5%,这被业内称为“双通缩”。
总体来看,CPI受猪肉价格拖累由涨转跌,非食品CPI十余年来首次降至负区间,国内通缩压力加大。
“双通缩”是否会影响货币政策正常化,业内有所分化。
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非食品价格的低迷反映出近期内需改善对价格指标的传导仍不明显,国内通缩压力比预想的更为明显。预计CPI、PPI负增长的态势或延续至明年一季度,此后PPI有望率先走出通缩区间、回归正增长。对于当前货币政策而言,物价仍非主要考量因素。
海通宏观认为,11月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动PPI同比降幅明显收窄;而CPI同比转负,不仅仅受到猪肉价格的拖累,非食品和服务业CPI依然偏弱。CPI和PPI走势的分化,反映货币流向地产基建领域,带动经济反弹,而居民收入受到疫情影响,增速明显走弱,消费能力受到限制。
其预计后续PPI同比将进入持续回升通道。一方面,我国制造业投资持续恢复,地产基建投资处于高位,支撑工业品价格;另一方面,海外疫苗落地进度加快,风险偏好提升,后续主要发达国家需求很可能出现复苏“共振”。
民生银行(600016,股吧)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虽然11月CPI同比增速滑落至负增长区间,但据此判断经济陷入通缩缺乏依据。核心CPI同比增长0.5%,已经连续5个月持平于这一增速,说明疫情冲击后的有效需求仍然较为平稳。PPI修复趋势日渐明朗,有助于改善企业利润,提振市场信心,从而进一步提升有效需求。
他认为,我国不存在通货紧缩基础,CPI负增长主要是基数效应叠加食品价格回落所致,不宜过度解读。临近年末,跨年资金需求旺盛,预计央行将继续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通过“逆回购+MLF”政策工具组合,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市场利率与经济基本面相适应。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