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巴曙松:推动人民币计价金融资产开放,目前是难得时间窗口
“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来看,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明显落后于中国实体经济的开放程度。”11月21日,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在2020“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平行研讨会上表示,中国开放金融市场,推动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开放,目前应该是一个难得的时间窗口。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成为中国未来一段时间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宏观战略。在此背景下,金融行业需要转型和调整,才能更好地配合和推动双循环。巴曙松认为,中国的金融业应该在五个方面有所探索。
一是金融要稳步扩大开放。从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来看,产业链在重新布局,同时中国在“一带一路”经济体中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国际的主要货币美元、欧元、日元先后实行零利率或者负利率政策,这对中国开放金融市场,透过金融开放来对冲局部市场出现的逆全球化趋势是一个时间窗口。
二是金融要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目前的金融体系是一个典型的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在动员储蓄、服务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包括房地产市场和城镇化扩张这些方面,具有非常高的效率。然而,随着产业的转型,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科技创新,新经济的产业运行特征又会带来不同的金融服务需求。对于新经济中的轻资产行业如生物科技行业,需要提供相应的创新性融合渠道。目前,香港资本市场和内地资本市场都开始在这些方面的创新迈出很好的一步,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到其他的新经济行业。
三是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发展普惠金融,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也就是长尾客户。仍有很多中小企业没有银行账户,很多人群可能很少使用银行的服务,如何为这群人提供金融服务是下一步战略发展和实现战略目标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
四是发展绿色金融。实际上,中国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引领作用,但是如何进一步扩展到比如绿色投资、ESG投资,让金融体系在越来越广大的范围里培养绿色发展的意识,变成具体的产品、资金流、项目,中间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五是积极调整金融监管体系。比如,金融科技业的发展在逐步地模糊金融和科技之间的边界,要在给创新留一定空间的前提下,保持对风险的有效控制,避免出现大范围的监管套利;在一个开放的金融市场条件下,保持对于金融体系的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的有效监管;在人民币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下,主动积极地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治理的参与度,扩大影响力,通过金融合作的手段来促进区域合作,从而对冲部分国家推动的去全球化进程,特别是要发挥金融在促进区域合作中的纽带作用。这些都是未来中国的金融体系面临的一个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基于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巴曙松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金融业面临着很多新任务,这些任务既可以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挑战,也是未来巨大的增长空间。
“金融体系的变革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建立一个既鼓励创新,又能够对风险保持良好控制的动态优化的金融监管体系至关重要。”巴曙松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