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ID:caimao_shuangquan)
01
最近央行出了个例行报告:
虽然例行的,但每次都有一些值得关注的点,这次单独提到了大型企业风险,挺有意思。
都说了啥呢?
现在全国有3万多家大型企业,资产总额119.6万亿,比咱们一整年的GDP还多。
因为都是大家伙,所以从2013年开始上面就对他们密切监测,到去年底,出现问题的公司575家,其中:
● 460家出现严重流动性困难;
●120家还不了债;
●27家股权被冻结;
●67家破产重整。
占比不到2%,这575家企业总的融资规模3.88万亿元,其中6462亿元已被纳入了不良资产。
他们是怎么走到现在这个境地的呢?央行也总结了4大原因,通俗地说就是:
● 乱扩张,在经济上行期盲目进行跨行业、跨境业务布局,大量进行融资,超出承受能力;
● 内部乱来,普遍存在股东占款、债务混同、隐匿关联交易、披露信息失实等问题;
● 股权质押风险突出,一旦违约就面临股权被强制处置、实际控制权变更等风险。
● 不好好干主业,存在以贷养贷、以贷养息现象。
估计每一条大家都能列出几个对应公司,而整个报告的关键词就是两个字:风险!
这是过去几年一直在干的事,也是未来几年的关键词,还远远没完。
02
最近有个大事是蚂蚁上市暂停了,大家都吵翻天,其实也没啥可吵的,就看你屁股坐哪儿。
● 如果你用户,你肯定觉得管严了,蚂蚁帮了很多人,现实里真见过因为花呗用不了,几块钱也付不起的人;
● 如果是投资者或者这个行业的人,估计也会觉得管严了,本来挣钱挣得欢,暂停肯定不是好事;
● 如果从监管的角度看,就比较正常了,这只是过去这些年N多次严格管控中的一次。
大家都知道,大政策决定着钱的流向和规模,也影响着财富的周期轮动,公司和小家庭想的都是迅速赚钱,而决策层要考虑的可持续发展,经常在“保增长-防通胀”这两个目标之间波动,如果想看清未来的走向,这种大政策可不能不懂。
比如蚂蚁这个事,可以被定义为“创新”,也可以定义为“风险”,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里面的奥秘,黄奇帆解释过。
简单的说,蚂蚁的最大业务就是两块:第一是支付,第二是贷款,最赚。这个贷款业务依托的是重庆的两个公司,也就是花呗和借呗的主体。
为啥是在重庆呢?
黄奇帆讲过背后的故事,当初马爸爸想在浙江搞小贷公司,但是浙江管得死,基本不可能,有一次他来重庆和黄奇帆吃饭,黄奇帆提了几个条件,说“你要是能满足的话,我三天就给你办下来。”
马老板一听觉得没问题,于是蚂蚁最赚钱的业务就这么开始了。
光靠自己的钱是不行的,钱来自于两方面,一个是银行,另一个是ABS。
这个ABS就是个证券化的产品,你有债权,预期收益有保证的,就可以以这个为基础去融资。
因为蚂蚁太厉害了,放款的速度太快,于是就反反复复发,2017年上面清查ABS,发现蚂蚁的ABS规模达到4000亿,占了当时消费类资产ABS的90%,说你这个不行啊,于是开始限制规模。
蚂蚁只好去找另外一条路,转而和400多家银行合作放贷,现在的余额达到了2.15万亿。
这块业务,上面在担心啥呢?
1、这其中1.75亿的联合贷款属于助贷模式,也就是说银行出钱,蚂蚁出力,蚂蚁拿走利息收入的25-30%。
对这个业务,上面主要担心坏账。
因为蚂蚁有场景,比银行的调查可细致多了,可这些数据也不会给银行,银行放款还是基于自己原来的系统和对蚂蚁的信任,经济上行期坏账率还好,但最近有不少银行已经开始抱怨了,有的银行内部统计的不良率是蚂蚁对外公布的6倍,某些单个月达到了13%。
这就相当可怕了。
2、另一个让人担心的就是高杠杆。
按以前的玩法,小贷公司的杠杆是无限的,蚂蚁的杠杆大概是60倍,如果上市之后出于对业绩的追求,杠杆是不是会更高?放贷的人群是不是会更多?
高杆杆x高坏账率,风险就超高了。
所以小贷新规要求杠杆最多是16倍,还有什么禁止跨省经营等等限制,就是在撇泡沫,害怕吹的太大炸了。真有那一天,损失最大的不是蚂蚁,而是蚂蚁背后的那些银行,就会变成一个系统性风险。
03
蚂蚁只是个案,其实也不用叫屈,要想看懂这一系列操作,就得看一个小周期,咱们就一起来说道说道。
1、这个周期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2008年。
当时著名的4万亿政策出台,决策的依据很多,这个咱们不评价了,当时的效果是立竿见影,大基建纷纷搞起来,很多地方每天考虑的就是怎么花钱,在投资拉动下,像天津滨海新区的增速达到了惊人的20%以上,狂飙突进,钢铁产量也大增,银行更是积极,因为当时是宽货币、宽信用的刺激政策,所以钱潮滚滚。
这就直接刺激了房地产市场,2008年之前房价也涨,但之后是暴涨。城投平台模式也如猛虎出笼,因为有地方政府的隐性担保,所以大家都愿意把钱给他,地方债务蹭蹭涨。
2、到了2010年,三个问题出来了:房价涨太快,通胀升温太快,地方债有点多。于是开始刹车,各种调控严管。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大基建、房地产投资周期太长,干半截没奶了怎么办?
这时候,伟大的“金融创新”来了,大家都有动力突破监管限制去搞钱,于是,银行开始通过信托计划向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输血。
那几年的金融市场,几天不学习你都不知道别人在干啥:
先是银信合作,然后开始假借“信托收益权”名目,再后来又衍生出信托受益权三方转让模式、自营资金投资信托受益权模式、借道标债模式、信托受益权卖断模式以及“代销”模式……
天天出新,跟监管玩起了猫鼠游戏,监管套利花样百出,影子银行在“创新”中不断壮大。
赚钱多吗?民生银行(600016,股吧)董事长洪崎说了句名言,“银行业利润太高,都不好意思公布”,挣钱挣到不好意思,向往吧?
3、2012年,房地产被调控了,但是金融机构的“创新”没停,各种资金池,各种影子银行,各种非标,再加上那年头还刚性兑付,于是银行资产端的疯狂扩张,导致监管定的那些贷款额度、存贷比等等限制被突破。
几年时间,大家齐心协力,搞出了规模超百万亿的“理财”,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史上罕见。
因为太挣钱了,保险、券商也纷纷加入其中,那几年在星巴克坐几分钟,就会发现身边全是大项目,都是一亿漂十亿的大买卖,零都数不过来,很魔幻现实。
这么一来,谁还安心干实业啊,大家都去玩金融了。
监管不管吗?管,但效果一般。
有几年主管单位动不动就被舆论扣上“阻碍创新”的大帽子。
还记得p2p吧,也是资金狂欢中的一个奇葩,这玩意出来没几天就被玩坏了,假标、自融到处都是,很多不要脸的大佬靠这个收割韭菜。据说当时出于投资者保护的目的很想管,但是出于各种压力,最终决定“让子弹飞一会儿”,结果一飞好几年,雷一个接一个,现在余额还有8000多亿,很多家庭资产被洗劫,教训惨痛。
基于各种原因,当时监管想跟上市场有点困难。
狂欢到了后来,问题来了,高层发现:
● 大量的金融资源被城投、房地产、僵尸企业等低效率主体所消耗,恶化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没啥实质帮助;
● 链条太长、杠杆太高,资金空转,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终于发现,雷已经在那了,不改不行了!
04
咋改呢?
压力最大的地方债,先搞了置换,之后推了债转股,p2p定调,逐步清理。
2016年,大招来了。
资管新规瞄准了金融系统几个问题最大的地方,逐一下了狠手。影子银行玩不转了,资金池不让搞了,非标产品也在严管,一句话,好日子没了。
那些高负债的大公司也被重点关注。
2014年的时候鼓励境外投资,于是很多大老板坐着飞机四处买资产,风光堪比80年代的日本大佬,从土地、房产、酒店、酒庄、猪场到足球俱乐部,看得上的统统买下。
但是转过年来,上面发现这个事不对,您要是自己的钱爱买啥买啥,可您的钱全是借来的啊!拿着从银行借的钱四处买,您破产了不要紧,这些银行可全跟着就栽了。
那就先还钱吧,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大佬们只好甩卖资产还债,处理了好几年才缓过劲来。
还有些公司本来应该做点稳健型的生意,但在大潮中也不甘人后,比如AB公司负债过万亿,靠着万能险极速汇集资金,转手用这些钱去炒股票,纵横市场,历届股神都没这么嚣张,搞得江湖混乱不堪,当然了,结局也都很惨烈。
而著名的高负债企业海航也没能逃过,鼎盛时期,能把海航旗下公司说清楚的人估计没有,他们把各类资产都买了个遍,很多明显没价值的也给出了高溢价,后来流年不利,二当家的意外身故,上面又连发大招,资金链立刻就撑不住,员工几个月不发工资,最后各类资产打包出售,境地跟往常比天差地别。
房地产就更别提了,大小调控、资金管控隔三差五,最近三道红线又让一堆老板懵了,没办法,体量太大,不容有失。
总之,纵观最近这五六年,上面一直在干的就是拆弹、排雷,用他们的话说,就是避免金融的系统性风险,他们在竭力在避免的,就是陷入“明斯基时刻”,如果资产价格崩溃,估计大家很多年的努力就白搭了。
吴敬琏老师说,“我们央行、财政部的很多官员,技术是很好的。”这还真不是场面话,其实我们已经躲过了一个大危机,假如高杠杆、高负债的玩法整到现在,赶上这两年的大环境,嘿嘿。
所以你要是了解了过去这12年的历史,就知道上面为啥对马爸爸这么担心了,他们怕很多资金插着金融科技的翅膀又飞了。
为啥现在不能“让子弹再飞一会”呢?
不敢放飞啊。
马爸爸有一个理念很有道理,大概意思就是公司在上升期的时候,是可以动动手术的,调整干部、折腾业务都没问题,因为错了也有足够的容错空间;但是如果是在下行期,那就别动大手术了,一两个小错误加起来,公司可能就死了。
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大环境,这个年头,安全第一。
还有很多看官不方便点在看,原因我可以理解,这样我建议大家翻阅一下我前面的文章,一般翻阅8篇左右,这样我的公众号文章,就会在第一时间推送给您。
撰文| 叨叨
头图| Ritomm
排版| Seagull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转载/猫大白(dmcjkaibai)
商务合作/猫哥真有才(maogezhenyoucai)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大猫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