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乐琰
上海静安区晶品商场内,一家万宁门店正做着全场促销。这是万宁品牌在上海市场的最后一家门店,该店计划在11月20日左右关闭。
有知情者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其实万宁已经陆续筹划收缩门店,华东、华北和西南市场都陆续关店调整,在此番万宁门店撤离上海市场后,万宁实体店基本集中在华南市场,而华东、华北和西南市场的门店基本所剩无几了。缩水的背后,是实体店成本高企、各类竞争加剧,使万宁这类“健与美”连锁店受挫,加之今年疫情的影响,最终让万宁选择关店止损。
万宁实体店全面缩水
公开资料显示,万宁品牌起源于1972年,两位中国香港药剂师开了3家健与美的药店,并为店铺取名“万宁”。1976年,牛奶国际有限公司(下称“牛奶公司”)购入了51%万宁的股份。牛奶公司为怡和集团的成员之一,牛奶公司在中国香港还经营惠康超级市场、7-11便利店、美心等多个连锁品牌。
万宁与屈臣氏都属于“健与美”连锁店,这类门店以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和日用品等为主营产品,万宁在华南市场与屈臣氏可谓不相上下。公开信息显示,万宁于2004年进入内地市场,在广州开设内地首店,此后逐步扩展,在华北、华东、西南市场开设了门店。2011年,万宁在内地店铺数量超过200家,覆盖33个城市。2014年时,万宁曾计划进行扩张,当时其高层表示,未来3年,万宁将在内地市场净增至少300家门店,即每年新开100家店。
“然而,近几年来,万宁的发展并不十分顺利,华北、华东、西南市场的扩张放缓,甚至有些地区几乎没有怎么开设新店,如今万宁已经缩水调整。万宁的大部分实体店都集中在华南,目前华南市场还是维持发展的,但华北、华东和西南市场已开始关店调整。”知情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此前有消息称,北京、四川等地区都出现了不少万宁门店关闭的情况,而北京和四川正是万宁在华北和西南市场的主要“阵地”。如今,这股万宁“关店潮”又席卷到了华东市场。
“这里(上海晶品万宁店)是万宁在上海的最后一家门店了,我们目前接到的通知是在11月20日左右关店,关店后,上海市场就没有万宁实体店了。我们现在正在清仓特卖。不光是上海,其实华东地区的一些其他门店也陆续关闭调整了,目前华东地区的门店应该也所剩无几了。”上海晶品万宁店内相关人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与双11当天大家在线抢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海晶品万宁店内人数不多。第一财经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店内几乎全场折扣大甩卖,就连该店收银机等固定资产也在清仓特卖。其部分货架上的货品也已经售罄。至于关店后的员工何去何从,上海晶品万宁店相关人员表示,主要就靠自己另寻工作了。
“华东市场一度是有数十家门店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实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进货了,之后该区域的门店就陆续关闭调整,这是公司整体的缩水策略。可以说,除了华南市场,其他几个区域市场都在全面缩水万宁实体店。”知情者对第一财经记者透露。
关于关店,万宁方面表示,目前实体店主要集中在华南市场,上海最后一家门店的确即将关闭,而华东、华北和西南市场的实体店也所剩不多了,这是该企业持续优化门店的策略之一。
关店背后的隐痛
不仅仅是万宁,其实屈臣氏、罗森、好德等中小型零售店都遭遇过关店调整,还有部分超商则索性在资本并购后被翻牌,逐步淡出市场。万宁并非个案。
“首先是成本高企,不要小看一家小店,因为中小型零售店很讲究黄金地段,所以其租金不便宜,有时可达数十万一年,个别一线城市一线商圈的小店年租金高达百万元。加上人工和其他成本也在水涨船高,这就要求单店每日营业额至少在6000元以上甚至上万元才能保本。其实要达到这个保本水平并不容易。”资深零售业分析人士沈军指出。
根据万宁相关人员反馈,租金等其他成本高企,的确是一大问题。
有关人士指出,万宁这几年在运作方面对各个区域市场缺乏本地化管理,难以抓住年轻消费者,而这与其管理层频繁更换也有一定关系。
此外,日益加剧的竞争,极度挤压了万宁等传统零售店的利润空间。万宁最直面的竞争对手是屈臣氏,面对屈臣氏数千家门店的规模,万宁已经处于下风,然而随着电商崛起,更多的实体零售店,包括屈臣氏在内,也都面临挑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