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
最近几年外部形势的衍进,使中国人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对一个国家产业、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虽然此前也没什么人公开否认这一点,但无须讳言的是,在过往长期的实践中、在经济持续高增长尤其在外部环境比较和缓的大背景下,主客观动力不足,基础科学研究并未得到不打折扣、足以匹配经济和社会发展、足够培厚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视。从这个角度观察,这几年外部形势的衍进,就显现出极为重要的积极面。
就目前情况看,企业对基础科学研究进一步深入并有所突破、能为企业更高层次的拓展有所助力的愿景还是很迫切的,有的企业还主动探索企业和高校展开深度合作的适当模式。当然,学界对此也有呼应,前段时间,中科院即表态,未来10年将把“卡脖子”清单作为科研任务进行部署。不过,要想在诸如航空轮胎、轴承钢、光刻机等核心技术、关键原材料等方面实现质的突破,恐怕还是需要在基础科学研究上再下大力气。
要想在基础科学研究上取得实质性提高、为企业发展和产业提升提供更充足的动力和保障,不在体制、机制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仅仅依靠零打碎敲式或者浮光掠影式的改革,恐怕不行。在这方面的改革一定是个“大手术”,触及的都是方方面面的底层机制,决定着基础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否深厚、稳固。比如高校学风,比如学科专业设置能否适时调整等,就是最重要的基础之一,是决定基础科学研究能否实现质的进步的关键点。
这一点显然已经引起方方面面的关注。前几天,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在这个由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手推出的《意见》中,比较引人关注的是,提出了严把质量关、加强学风建设等要求。
学风建设涉及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意见》对此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比如,针对学生,强调要“严把入口关、严把过程关、严把出口关”,“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强化学位论文抽检”,“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等。针对教师,也格外强调,教师要发挥言传身教作用,“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并进一步规范教师指导行为,建立师德失范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等。
在采取有针对性措施,以期进一步夯实学风的同时,《意见》同时提出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和动态调整的新机制,设置交叉学科门类,推动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同时强调,将完善差异化投入机制,改革完善资助体系,加大博士生教育投入,加大对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支持等。
可以预见,进一步夯实决定基础科学研究发展命运的基础,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内高校、科研机构工作的主攻方向。同时需要格外注意的是,要想在基础科学研究上取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质的突破,高校和科研机构除了要不断强化学风建设、灵活设置学科以适应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外,恐怕还需要强化和企业的对接。在这方面,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应该充分借鉴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有益经验,大胆拿来,争取实现更快一些的进步。
就国外多年实践经验看,企业的现实需求和源源不断的资源助力,是高校和科研机构推进基础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并持续取得各类成果的重要原因。在这方面,毋庸讳言,中国的高校和企业以前做得比较欠缺,虽然各有原因(比如企业有时过于斤斤计较,甚至锱铢必较,对科研产生了束缚作用,而高校“象牙塔情结”过于浓厚,对外部需求无感等),但现实的紧迫性,要求双方在认识方向上和具体措施上,需要尽快取得共识,这当然需要强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只有借助针对性强的一系列改革,才能推动双方实现更有深度、更具持续性的合作,这也是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取得实质性进步的重要保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