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受访者供图
十四五规划建议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0月份主要宏观指标显示,中国延续稳定恢复态势。如何看待今年全年和2021年中国经济的走势?宏观宽松政策应该何时退出?新京报围绕这些问题采访了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在姚洋看来,全年经济增速有望超2%,但宽松政策还没有到退出的时候。“中小企业PMI过了荣枯线后,再考虑宽松政策退出。”
对于未来一段时间的中国经济,姚洋认为,明年中国经济增速可以达到8.5%到9%。未来五到七年,中国经济平均每年增速有望达到5.5%左右。
“全年经济增速有望超2% 但宽松政策还没有到退出的时候”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今年后两个月和全年中国经济的表现?
姚洋:后两个月经济增长的问题不大,全年经济增长估计在2%到2.5%之间。有观点认为,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可以超过5.9%。如果能够达到5.9%的话,今年全年经济增速就超过2%。
新京报:随着经济的复苏,很多人在讨论宏观宽松政策退出的问题。在你看来,宏观政策应该何时边际转向?
姚洋:现在宏观宽松政策还不能退出,但具体什么时候可以退出,我很难去预测。当前中国经济复苏中的一大问题是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复苏不平衡的问题。我们经济好转主要依靠投资、房地产等拉动,主要是大企业在复苏。但是中小企业的复苏情况并不好,10月小型企业PMI为49.4%,较9月下降0.7个百分点,再次陷入收缩区间,这个现象我们要警惕。
从我们的金融体制来看,金融系统存在“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水少小河干”问题。如果市场上流动性不足,大企业的流动性收紧,中小企业就会受到影响。继续保持一定的货币增长速度,中小企业就有望得到一些流动性。
中小企业全面复苏了,中国经济才会全面复苏。因此,宏观宽松政策何时退出要看中小企业的复苏情况,中小企业PMI过了荣枯线后,再考虑宽松政策退出。
“未来5-7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有望达5.5%左右”
新京报:你此前提到,中国将在明年迎来一个新的经济周期,将持续一段时间的中高速增长。这里的“中高增速”是多高?你做出这个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姚洋:未来5-7年,中国经济平均每年增速有望达到5.5%左右。如果在未来五到七年或者说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可以保持这个经济增速,我们就可以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我做出这个乐观的判断主要有两个依据:第一,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仍然在5%到6%之间。在过去的五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还在6%以上,不可能一下子下降特别多。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表现看,有人认为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下降非常快,但如果从工资的增长和资本回报率的变动来看,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不低。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的贡献超过了40%,这个水平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相信未来全要素生产率对GDP的贡献率还会保持在这样一个水平,这是因为我们的技术在不断进步、投资还有可挖掘的空间。
第二,被疫情打断的经济周期会继续延续。经济有波动,有高峰有低谷。2010年中国经济开始走低,2016年中国经济开始上行。但是2018年、2019年推行的去杠杆政策打断了经济周期的进程,今年疫情继续打断这一经济周期的延续。我相信疫情结束后,被打断的经济周期完全有可能得以延续。在新的经济周期到来后,我们的实际经济增速会略快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
新京报:明年经济增速大概在多少?
姚洋:如果明年能够把今年中国经济的损失补上,同时经济增速可以达到我们的潜在增长率,两者叠加,明年中国经济增速可以达到8.5%-9%。明年经济增速能否达到8.5%,关键看能否把今年中国经济被疫情损失的部分补回来。
“自主创新一定要建立在开放的前提下”
新京报:除了乐观的增长前景,在你看来,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姚洋:最大的挑战是,我们如何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开放之间的关系。现在有关部门一方面提出要自主创新,甚至重新提出进口替代。另一方面,又提出内外循环相结合,不主动和世界脱钩。但有一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就是国外会不会认为,我们会通过行政手段来设立壁垒,以实现进口替代。比如,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关税实现进口替代。现在我们不能再使用关税手段,但国外会担心我们使用别的行政手段来实现进口替代。
不能简单地强调自主创新,自主创新一定要建立在开放的前提下。
新京报:近期部分信用债违约风险引发关注,明年中国经济有哪些风险要警惕?
姚洋:现在看,政府在有序释放潜在的金融风险。前些年地方政府大规模举债,但城投债中有很多的“垃圾债”,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在硬扛着。估计下一步监管部门会释放城投债风险,用市场的方式加强对地方政府的金融约束。
新京报首席记者 侯润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