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拉动了就业的快速增长,新增就业连续多年超1300万。即使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之下,2020年新增就业仍保持在1000万以上的高位。
面对新冠疫情和世界经济的衰退,中央在“六稳”基础上提出了“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保居民就业位于“六保”之首。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在题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的文章中称,“六保”不仅是当前工作的着力点,也是“十四五”要面临的重大课题。做到“六保”,特别是“前三保”,就能稳住经济的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
“一升一降一稳”态势
“十三五”期间,我国就业呈现出“一升一降一稳”的态势,即就业规模持续上升;登记失业率持续下降;调查失业率稳定在较低水平。
2016年到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每年都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目前,累计已超过6000万人。登记失业率从2015年的4.05%降到了3.62%。
2019年末的城镇就业人员比2015年末增加了9.5%。2015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5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0410万人),2019年末达到7747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4247万人)。
2018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2019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均低于年初预设的控制目标。
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十三五”期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直接或间接地有力拉动了我国就业工作的向好发展。
就业能力增强的背后,是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以及经济结构优化为支撑。人社部曾经做过一个测算,进入“十三五”以来,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点,对应的城镇新增就业是190万人次,这比“十二五”时期平均增加了30万人次。
统计制度的一大变革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8年起向社会定期公布城镇调查失业率,是“十三五”期间我国就业统计制度的一大变革。
当年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在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调查失业率。这是官方统计首次正式公开发布基于劳动力调查获得的失业率数据。
“此次国家统计局正式对社会发布月度调查失业率数据,表明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劳动力调查制度已经基本成熟,也标志着我国就业失业测量体系日趋完善。”当时,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撰文如此评价道。
就2018年4月发布城镇调查失业率有关问题答记者问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援引国际劳工组织数据分析称,发达国家和地区平均失业水平为6.6%,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平均失业水平为5.5%,全球平均失业率水平为5.7%。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城镇地区失业率水平既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李晓超解释这一指标为何被普遍接受时说,当失业率高的时候,它就意味着愿意寻找工作的人中找到工作的人在减少;低的时候,意味着寻找工作的人中找到工作的人在增加。这能够直观反映出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
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从城乡结构看,“十三五”期间城镇就业比重进一步上升。2019年城镇就业人员占比57.1%,比“十二五”末提高了4.9个百分点。
作为城镇就业主力军的农民工,其总量也在继续扩大。从2015年起,农民工数量维持在1%左右的增速,其中2017年达到1.7%后回落到1%以内。2019年末,农民工总量超过2.9亿人,比2015年增加1330万。
2020年前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农民工就业受阻。但到今年二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量为1.78亿,已基本恢复到疫情暴发前的水平。
从区域结构看,中西部地区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增多,区域就业结构更趋均衡。
从三次结构看,第三产业就业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三产就业人员比重占比47.4%,比“十二五”末增长5个百分点。
姚凯接受采访时表示,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高质量就业的比重增加。尤其是近年来新基建相关产业的兴起带动了人才新基建的蓬勃发展,市场对于中高层人才的有效需求增加,有力地促进了高质量就业。
“十三五”期间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稳定。2016年以来,高校毕业生的人数连年增长,这几年总量超过了4000万人。
新业态注入“新动能”
李克强总理撰文强调,受多重因素影响,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难度很大,需求不足制约经济稳定恢复,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较多,稳就业保民生面临很大压力。
这种情况下,新经济新业态将继续发挥就业“蓄水池”的作用。有研究显示,平台经济带动的就业人数已达7800万,这是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的主要来源之一。此外,游戏、直播、电竞等数字文化产业也带动了上千万年轻人的就业。
在姚凯看来,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到来之际,高校人才培养和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还有较大的空间,要加强职工和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养,使得人才资质能跟得上产业转型和新型就业岗位快速增加的需求。
“我国就业市场仍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但影响我国就业市场的一些有利因素仍将长期存在:诸如劳动力供给减少;服务业成为拉动就业主力军,灵活就业潜力巨大等。”曾湘泉分析称。
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