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11月15日消息,据意大利《晚邮报》15日报道,米兰国家肿瘤研究所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该国2019年9月采集的居民血液样本中已测出新冠病毒抗体,这意味着新冠病毒在意大利的传播时间远早于今年2月,可能要追溯至2019年夏天。
新冠病毒去年夏天
或已开始在意大利传播
据央视援引《晚邮报》报道称,米兰国家肿瘤研究所在2019年9月到2020年3月间招募了959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参与一项肺癌检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研究人员对所有保存的血液样本进行了新冠病毒血清检测,结果显示959份样本中有111份呈阳性,其中16份对免疫球蛋白G抗体呈阳性,97份对免疫球蛋白M抗体呈阳性。检测呈阳性的血液样本来自意大利13个大区,其中23份为2019年9月采集,27份为10月采集,26份为11月采集,11份为12月采集,另外3份和21份分别在今年1月和2月采集。此外,这111份阳性样本中还有6份对新冠病毒中和抗体呈阳性,其中4份是2019年10月初采集的。
意大利的医护工作者 2020年11月15日 图片来源:新华社
研究还提到,2019年11月,意大利不少医生已在老年人和身体脆弱人群中发现非典型间质肺炎,由于当时没有新冠病毒的相关信息,都被归为重型季节性流感。这篇名为《意大利疫情大流行前意外检测到的新冠病毒抗体》的研究论文2020年11月11日已发表在《肿瘤期刊》(Tumori Journal)杂志上。
吴尊友:越来越多证据显示
冷链进口产品或为我国疫情源头
冷链是为了保持物品的特性品质而采用的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物流网络。冷链包含了好几种形式,其一是冷藏食品,代表是牛奶、蔬菜、水果等;另一种是冷冻食品,代表是水产品、肉类、冰淇淋等。就目前发现的情况来看,新冠病毒在低温的环境下,可在外包装存活较长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病毒“喜欢”4℃以下的环境。而在冷冻条件下,病毒只是暂时失活,并未死亡。
今年6月以来,已有至少10余省份在冷链冻品中检出新冠病毒阳性。并且今年10月的青岛疫情中,我国在世界上首次找到充分的证据链,表明新冠病毒可由物传人、冷冻条件可长期存活,接触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装可导致感染。
冷链环节为何成为新冠病毒的“潜伏地”?从相关疫情应对中,我们吸取了哪些防控经验?秋冬是传染病高发季,如何做好冷链环节疫情防控?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11月10日消息,记者专访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
在疫情高发地污染的物品,可经冷链运输把病毒带到非疫区,引起接触传播,引爆新的疫情
记者:11月8日,天津通报新增本地确诊病例1例,系某冷冻公司装卸工人,此前各地也多次在冷链冻品中检出新冠病毒阳性。冷链环节为何一再成为新冠病毒的“潜伏地”?
吴尊友:与寄生虫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不同,病毒在低温环境比如摄氏零下十几度下,并不会被冻死。一般来说,温度越低,病毒存活的时间越长。如果把病毒放到摄氏零下180度的环境,比如液氮里,则可能存活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冷链造就的低温环境,就为病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存活空间。
冷链的温度不同,病毒存活的时间也不同。一般来说,在摄氏零下20度的环境中,病毒可以存活数月之久。即使是普通的冷链运输,病毒也可存活好几周。如果是在新冠疫情高发地区污染的物品,包括食品或外包装,经过冷链运输,则可把病毒带到非疫区,从而引起接触传播,引爆新的新冠疫情。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冷冻的海产品或肉食品,可能把疫情国家的病毒传入我国
记者: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冷链环节如何一步步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哪些发现对疫情防控起到了积极作用?
吴尊友:冷链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首先是北京新发地疫情。通过分析新发地新冠疫情发现,病例主要集中在水产品经营区域,而且这一区域环境受到新冠病毒污染最严重。这些发现提示,北京新发地疫情可能与海产品有关。同时也发现,在活鱼等常温水产品区域,疫情并不严重。
再回顾年初武汉早期疫情,在华南海鲜市场,病人也主要集中在冷冻海产品区域。这些线索都指向冷链运输进口的海产品,可能就是疫情源头。顺着这条线追查,果真发现了多个国家输入的海产品受到新冠病毒污染。
随后,全国多个城市海关对进口冷冻海产品或肉食品检测,发现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冷冻的海产品或肉食品,可能把疫情国家的病毒传入我国。这些发现,使得海关等部门加强进口检测,全国各地市场监管和卫生部门也都对当地冷链食品加强了监管。
北京、大连、青岛三起疫情,一起比一起发现得早,规模也越来越小
记者:此前,北京、大连、青岛疫情发源均与冷链环节相关。几次突发应急事件的处理有何特点?我们从中吸取了哪些有益的防控经验?
吴尊友:北京新发地疫情,使我们首次对冷链运输的冷冻产品产生关注。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发现并证实:污染的食品经冷链运输,可以跨国引发新冠暴发疫情。这让我们认识到,外防输入,还要关注国外来的货物,特别是严防经冷链运输的食品把新冠病毒带入国内,引发新的疫情。
大连疫情再次证明,冷链运输受新冠病毒污染的食品,可以引发新冠疫情。这些疫情,直接促使我国加强了对冷链经营的冷冻肉食及海产品从业人员的管理。
青岛疫情则是主动对冷链从业人员定期监测,发现了处于感染早期的无症状感染者,因此未形成较大范围扩散。
北京、大连、青岛三起疫情,一起比一起发现得早,规模也越来越小。这是我们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的结果。这些经验概括起来,就是定期对冷链产业的环境检测、对从业人员不少于每周一次的核酸筛查,以便及时发现处于早期的感染者,把疫情控制在萌芽中。
既要确保进口冷链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要提升口岸通关效率、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记者:11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如何评价这一方案的现实意义?
吴尊友:这份文件是我国新冠防控常态化的重要政策性文件。在发现多起进口冷链食品引发的新冠肺炎局部暴发疫情后,国家不是简单草率地禁止进口冷链食品,而是把控制由进口冷链食品污染可能引发的新冠疫情纳入常态化管理,把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在确保进口冷链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同时,又为提升口岸通关效率、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了政策支持。
记者:秋冬需严防疫情卷土重来,如何做好冷链环节疫情防控?您对此有何建议?这次天津新增病例给我们提了什么醒?
吴尊友:抓好冷链环节疫情防控,要做好三项检测工作,一是对进口的产品及外包装进行抽样检测,以便及时发现污染的食品;二是对冷链经营产业的工作环境,包括运输车辆、储存的冷库等,定期进行环境采样,检测污染情况;三是对冷链从业人员,要开展不少于每周一次的核酸筛查,以便及时发现处于早期的感染者,及时发现疫情,及时扑灭疫情。
在管理上,一方面,要培训所有冷链产业管理者和从业者,强化常态化防控措施落实落细;另一方面,要定期对冷链产业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发现薄弱环节,及时堵住风险点。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等公开信息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