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裴昱 上海报道
疫情和全球不确定性持续影响下,一组外商在华投资的数据引起关注。
第三届进博会上,中国官方发布了“十三五”时期中国吸收外资的有关数据和情况,其中,在吸引外资结构一项中,高技术产业吸引外资高达1290亿美元,增速更是达到了年均增长23.9%,占我国吸收外资的比重也从2015年的12.2%提升至2019年的27.7%。
这一组结构数据的变化与趋势,似乎昭示着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当下,中国正处在大力倡导创新与研发的新历史阶段,而这其中,市场化手段和主体都将占有重要的位置。在这一点上,西方发达国家亦有资鉴。
进博会期间,《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记者分别就创新与研发的话题,与微软公司资深副总裁、微软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柯睿杰、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潘天佑对话,他们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眼中的创新与研发,以及他们的经历能够带给中国的经验与借鉴。
《中国经营报》:从数据来看,中国在科技型、研发型服务贸易领域吸引外商投资的增速明显加快,你如何看待这个数据的变化?你认为,未来中国是否会成为国际上研发、科技型企业的重要投资方向?为什么?
柯睿杰:这个数据的变化,有多重因素的推动。
首先,中国的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中国经济呈现稳定转好态势,前三季度实现了正增长,这不仅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发挥了积极作用,也让有意来中国进行投资的外商更具信心。
其次,我们也看到,疫情显著加速了全球各地、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积极拥抱技术创新、全面构建和增强业务韧性,正成为全球各地商业企业的共同选择,而中国已经走在了引领世界变革的最前端。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微软与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合作进行的一项为期6个月的调查《创新力文化:亚太区业务韧性和经济复苏的基础》显示,自疫情发生以来,63%的中国企业加快了创新和数字化进程,以增强企业复苏的动力和韧性;与此同时,67%的中国企业决策者表示,创新力是他们快速应对市场挑战、抓住市场机遇、确保业务韧性的“必备条件”。
这就意味着,在新兴技术和应用场景的推广和普及上,中国的需求会更大、推进的速度会更快,我想这也是中国吸引更多科技型、研发型服务贸易领域的外商投资的原因之一。
在进博会的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习主席提出,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习主席还提到,中国将在数字经济、互联网等领域持续扩大开放,为技术要素跨境自由交流创造良好环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这一系列的明确表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对于支持技术交流创新与外资企业在华健康发展的庄严承诺,我相信这也将继续鼓励更多外商前来中国投资。
《中国经营报》:微软在创新和研发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极强的能力,你认为,如何解决好市场应用技术研发和基础性技术研发之间的关系?
柯睿杰: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研究是最底层、最基本的。而从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成应用并创造价值,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不仅是微软科学家们面临的挑战,也是业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在微软看来,想要实现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就需要对基础研究保持持续性、长期性的投入。成立于1998年的微软亚洲研究院,是微软在美国本土以外最大的基础研究机构;秉持着为未来的基础研究指路、让研究成果转化实现“研以致用”的理念,微软亚洲研究院创立“创新汇”,在这里,微软科学家们与各个行业的领袖们直抒胸臆、发散想象、寻找问题、探讨途径,将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与行业洞察结合,共同探求技术转化的方向与试点;而为了培养国际一流的新一代信息科学基础研究人才,微软亚洲研究院还设立了“铸星计划”青年学者访问项目,截至目前,已有近20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优秀青年学者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进行访问学习。
《中国经营报》:在企业主导的创新和研发模式中,如何处理好长线和中短线、应用性和基础性研发创新的关系?
潘天佑:不同企业需要针对自身情况平衡不同维度的研发。
在微软,我们对长期和中短期、应用性和基础性的研发都有适当比例的投入。微软研究院有三个使命:致力于推动整个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前沿技术发展;将最新研究成果快速转化到微软的关键产品中,帮助消费者改善计算体验;着眼于下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究和孵化,助力公司实现长远发展战略和对未来计算的美好构想。包括微软亚洲研究院在内的所有微软全球研究院都致力于实现这三个愿景,而这其中就涵盖了对于长线和中短线、应用性和基础性不同维度的创新。
这三大使命放在首位的是对计算机基础科研发展的推动,因为基础研究是最底层、最基本的,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会看得更远。而且基础研究一定要自下而上,这也是为什么微软亚洲研究院从成立至今都采用自下而上的机制,让对未来最有愿景的人在这里放手去探索、去创新。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微软亚洲研究院深耕基础和应用研究,在诸多研究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对整个计算机科研领域的生态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实质性影响,推进了整个计算机领域的发展。
对于应用性研发,以微软亚洲研究院为例,当我们有了任何基础科研的成果,都可以在最快的时间与产品部门合作,让产品受益于这些技术突破。微软几乎每一款核心产品都有着微软亚洲研究院技术创新的烙印,包括:Office、Windows、Azure、Bing、Visual Studio、Xbox、Kinect、HoloLens等。这种兼顾基础科研与产品创新的能力和成就在企业研究院中也是史无前例的。
基于以实践驱动的研究理念,多年来微软亚洲研究院通过自身的技术积累和科研创新还孵化和开源了很多广受欢迎的应用和技术项目。其中也包括诸多前瞻性的技术原型,为日后向成熟产品的转化做好了必要准备。多个由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成果孵化的技术平台和引擎,广泛地支持微软产品的功能迭代和创新,并为微软乃至整个业界催生出了诸多全新的产品和服务。
《中国经营报》:美国的创新和研发体制中,将大学实验室或者极客团队孵化与市场对接,完成产业转化,是非常主流的模式,微软在这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你认为有哪些经验可以为中国所借鉴?
潘天佑:与业界模式不同,微软创新的源泉来自于微软研究院。
以微软亚洲研究院为例,近年来,通过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的不断深耕,微软亚洲研究院在诸多研究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