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
疫情之后,民众的医疗健康需求“觉醒”。今年前9月健康险原保费收入达6666亿元,同比增长17.4%,超过同期保险业总保费7.2%的涨幅,健康险占比提升到了18%。
疾速行进中,未来的空间依然可期。
今年年初,银保监会等13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
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表示,要进一步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商业健康保险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我国医疗健康险迎来了爆发的风口,由政府牵头、保险公司合作承保的普惠型商业医疗险迅速走红市场,“京惠保”上线一周时间,参保人数已突破50万。这进一步表明,民众对商业健康险的需求仍然存在,健康险公司大有可为。
但回归现实的另一面,健康险市场目前依然面临客户获得感不强、数字化程度偏低、健康服务创新不够等诸多挑战。这其中,专业健康险公司该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值得深考。
对于太保安联健康董事会秘书、战略部负责人兼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周卿来说,健康险的意义格外重要,因为他跟随健康险行业一路前行。
2009年,他以投资人的视角来看,当时的专业健康险公司还没有行程商业模式;2012年,他以研究员的视角来看,当时健康险仍是处在边缘的险种;2015年,他加入太保安联健康,健康险已是孕育中的海量市场。
近期,适逢太保安联健康北京分公司成立5周年,周卿对未来健康险行业的发展给出了独特的思考。
重疾险地位无法撼动
医疗险创新最多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对于健康险市场来说,道理也是如此。
据统计,目前保险行业销售的商业健康险包括疾病险、医疗险、医疗意外险、护理险和失能收入损失险共五大类,总计有5000多种产品。这其中,重大疾病保险和医疗险占据主导地位。
而在长达13年后,重疾险新定义出炉,给重疾险市场带来了新的风口。11月5日,中国保险业协会与中国医师协会正式发布《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2020年修订版)》,将原有25种重疾定义完善扩展为28种重度疾病和3种轻度疾病,并适度扩展保障范围。
重大疾病保险是健康险领域非常重要的保险产品形态,根据新规范,重疾险旧产品销售截止日期为2021年1月31日。相关数据显示,在过去11年,重大疾病保险为消费者提供了超过3000款产品,累计承保近2亿人次。
周卿预测,重疾险未来五年仍然是绝对总量最大的险种。由于产品简单直白、易销售,对于保险公司又有很高的新业务价值率和稳定的现金流,因此未来重疾险仍将以寿险的营销渠道为主力,并成为健康险市场中绝对量增长最大的险种。
正如周卿所说,目前重疾险在健康险业务总保费中占比近60%。而此次重疾新定义出炉后,保障范围扩展、赔付条件更为合理,引用标准更加客观权威。根据多家研报指出,重疾险价格有望小幅下降,并激起新客户的投保热情,整个行业有望迎来新风口。
而作为健康险另一重要险种的医疗险,因为疫情的影响需求逐渐增大。在周卿看来,医疗险将是未来五年增长最快的险种,也将是创新最多的领域。
“医疗险的本质属性是‘服务’而非‘金融’。重服务属性的产品,并不是要采用精算技术以低费用、高杠杆回报的形式赢得客户,而是和海底捞等知名消费服务机构一样,靠批发零售、高效供应链管理模式,为客户提供有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周卿分析道。
确实,百万医疗险仅用了三年时间,就从短期险变成了长期险;而今年出现的“惠民保”等普惠医疗产品,可以看出个人补充医疗险的迭代更替周期越来越快。周卿指出,未来此类产品将成为健康险创新的重点、增长的热点,成为各种新技术应用场景中运用最多的险种,这对于中小保险公司而言,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重新审视商业健康险
健康险产品,是金融属性还是服务属性?
2019年,银保监会发布《健康保险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健康保险是国家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健康保险的保障属性。2020年以来,全国超过40个城市推出了惠民保险,广受民众欢迎。
在周卿看来,现阶段保险仍有着很强的销售驱动属性,而以医疗险为代表的健康保险产品具有很强的服务属性,要正视健康保险公司是一家“服务属性”高于“金融属性”的公司。太保安联健康总经理陈巍也曾指出,中国保险业正经历“营销驱动”向“服务驱动”的演变,健康险“服务+保险”的商业模式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在“服务属性”的定义下,一系列健康险产品推出的背后,逻辑正发生着变化。
从产品角度来看
不管是个人产品还是团体产品,都要兼具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从健康管理角度来看
要符合人性,要能给客户带来持续反馈,要和严肃医疗系统深度绑定。
从保险科技角度来看
目前保险科技对健康险的“改造”还不够彻底,更重要的应用场景应该聚焦在中后台。
深耕行业多年,对于专业健康险公司的发展,周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 要正视健康保险公司是一家“服务属性”高于“金融属性”的公司,未来的发力点,是充分运用互联网和保险科技来改造中后台。
○创新健康险产品要实现“叫好又叫座”,背后是简单的产品形态和核保流程,并符合保险最基本的大数法则原理。
○产品、服务和模式不被迅速复制,前提是底层的核心系统支持能力足够强大。
○要发挥好保险牌照资源,用好保险公司的品牌公信力、信用背书能力和规模化营运风控能力,并和大健康合作伙伴建立最广泛的合作。
这背后,其实是太保安联发展的路径正在被业内认可和借鉴。中国太保2019年年报显示,其子公司太保安联健康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47.17亿元,同比增长71.9%;实现净利润0.07亿元,为开业五年来首次盈利。
而在疫情影响下,线上化转型不可避免,太保安联健康对于科技的投入不断增加。据悉,太保安联健康开发了智能核保引擎“E核芯”建立风险决策树模型、打造医疗数据交互平台“U享赔”,首创了智能反欺诈工具“智控罗盘”等等。
回到整个行业,尽管中国的健康险市场增长强劲,但探索之路仍将继续;重新审视商业健康险,有一些变化正在发生。
End
精彩回顾
“双11”保险促销“满减、打折、免费送”!行协提醒狂欢消费“要理性”!
意外险“黑灰名单”标准拟出炉?六大风险行为被重点盯梢!
险企分支开设拟挂钩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50%免谈!
银保监会列车险综改“任务清单”:警惕五大监管“漏洞”,地方监管要做好上下联动!
车险欺诈上演“警匪大片”,内外勾结席卷近千万!险企该如何补漏洞?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A智慧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