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董云峰
来源 | 新金融琅琊榜
整理 | 愉见财经
“愉见财经”在上周的文章里下了个判断,对金融科技的监管态度跨过了“分水岭”,今年或许就开启了“严监管元年”。其中对网络小贷的监管意见最为掷地有声。
银保监会、央行联合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征求稿》),直指蚂蚁的高杠杆问题,并成为蚂蚁暂缓上市的直接原因。
有一种推测是,马云外滩演讲前就已经知道了这一监管动向,所以演讲中对监管的“建议”措辞犀利,或许是殊死一搏。
可惜没有换来监管放松或推迟,反而推动了严监管阵营一边倒的快速行动。
如“愉见财经”上周所分析,《征求意见稿》里挥得最重的棒子,就是对网络小贷明确降杠杆: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此外,《征求意见稿》还明确了网络小贷公司的对外融资杠杆倍数:通过银行借款、股东借款等非标准化融资形式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倍;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形式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4倍。
可以断定的是,网络小贷支起高杠杆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今晚的推送,顺着这条思路,展开一个新的问题:那如果不做所谓的联合贷款了,网络小贷干脆自己完全不出资、也完全不增信,只做“纯助贷”呢?
也就是说,如果他们宣称仅仅提供获客营销、给些数据、做做风控辅助等技术性质的服务呢?作为金融科技公司,有些业务没有小贷牌照也可以做,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躲猫猫”监管对网络小贷的管理办法呢?
要知道,据蚂蚁的招股书,截至今年6月末,蚂蚁平台促成的信贷余额高达2.15万亿元,其中大概98%的贷款由金融机构合作伙伴进行实际放款或已实现资产证券化。所谓“促成”,这里头,就有相当比例是助贷。
如果这些贷款都要严格遵照网络小贷公司的融资杠杆,并且落实联合贷款最低30%的出资比例,要想维持当前的业务体量,蚂蚁需要新增的资本金很可能超过1000亿元。
所以这一问题究竟如何判别,直接影响巨无霸们的业务前景。
下文的分析来自“新金融琅琊榜”,鸣谢作者董云峰。
纯助贷怎么办?
Y
在实际操作中,纯助贷往往需要通过保证保险、融资担保等形式提供增信,可以理解为隐性出资。不过随着市场逐渐成熟,这两年金融机构与蚂蚁、京东数科、乐信等头部平台之间开始采用分润模式——不出资、不增信。
眼下,从业者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分润模式下的纯助贷,是否会面临类似于联合贷款的监管要求?
从字面意思来看,《征求意见稿》所提出的最低30%的出资要求,仅仅针对的是网络小贷公司参与注资的联合贷款业务,不包括纯助贷。
而在此前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当中,不管合作机构是否共同出资发放贷款,均没有提出明确的量化要求,包括注册资本、最低出资比例等等。
这就带来了一个“躲猫猫”的可能性:如果蚂蚁将花呗、借呗等消费信贷业务,全部转型为纯助贷,是不是就无需新增资本金,不用受杠杆限制了呢?事实上,目前蚂蚁的纯助贷业务占比已经相当之高。
鉴于金融委“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以及“对同类业务、同类主体一视同仁”的最新表述,监管部门不可能放任真联合、假分润的盛行,纯助贷大概率也要被收紧。
在“新金融琅琊榜”看来,出于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的考量,本着审慎原则,监管部门恐怕很难容忍完全没有杠杆约束的纯助贷。
不妨大胆猜想一下:有没有可能参考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风险自留规则,对纯助贷业务提出风险准备金要求呢?
一切监管套利的心思,暂且歇歇吧。
稳一点,远一点
Y
新一轮监管风暴已然降临。
无需悲观的是,从早前《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到此次《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助贷业务正在被全面纳入监管——由于行业确定性提升,从中长期来看,并非坏事。
然而,从业者必须接受的现实是,不管联合贷款还是纯助贷,都将面临更高的门槛,也将彻底告别无限杠杆时代。
这意味着,助贷业务利润率的收窄,几乎是不可逆转的。联合贷款模式的分成比例更高,但是需要比以往更多的资本金;纯助贷模式监管压力更小,然而分成比例偏低。
(愉见注:我觉得以后也不便提“分成”了,就是抽服务费,如此一来,收费水平肯定大幅低于目前,且助贷规模还会大幅压降。)
概言之,助贷业务暴利不再,商业价值将向常态回归。尤其是蚂蚁,其扩张冲动将大幅消减,短期内不排除出现收缩。
另一方面,鉴于网络小贷牌照的门槛大幅度提高,而消费金融公司等牌照的门槛同样不低,预计更多助贷业务将从联合贷款向纯助贷转移。
实际上,纯助贷是监管部门更加鼓励的方向,因为该模式下金融机构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更强,可以掌握更完整的数据,也就更有利于做实核心风控。
总结起来就是,蚂蚁一家独大的局面会被打破,且市场主流很可能从联合贷走向纯助贷。
对于流量与资金实力不及大巨头,但是助贷经验丰富、技术能力过硬的玩家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诸如乐信、360数科等。
与此同时,这也为那些在转型路上一直走到今天的P2P平台留下了更多生存空间。诸如洋钱罐,已经全面转型为持牌金融机构的服务者,合作方涵盖商业银行、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还有信也科技,这家中国最早的P2P平台,已经发展为拥有多元化业务的金融科技公司,对接30余家持牌金融机构。
可以预期的是,在抬门槛、限杠杆的监管治理之下,行业的成长空间将进一步被打开,发展节奏会更平稳有序,市场结构将更趋合理化。
在金融领域,慢一点、稳一点,往往会更好,于企业、监管者、消费者而言,皆是如此。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愉见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