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张宝莲
前有乐歌股份(300729,股吧)董事长怒怼基金经理,后有新秀基金经理遭遇大佬质疑,金融圈里近来舆情迭出。
近日,“2020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在北京召开,一行两会官员给出中国金融特别是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并指出要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的能力。
金融服务实体,简单6个字,背后是金融业的强大,制造业的奋进与辛酸。
金融业有多赚钱?
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信念与决心,绝对不是一句空口号。今年疫情暴发以来,实体经济遭遇空前危机,政府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金融服务实体的行动总算迈了一大步。
仔细品味,“让利“一词,意味深长。那么,中国的金融业到底有多赚钱?
今年A股半年报基本已经全部出炉,Wind分类为“工业”的有1043家,合计营收超过5.7万亿元;行业为“金融”的有116家,合计营收超过4.9万亿元。
从营收角度,能否理解为1000家工业=100家金融企业。以体量评价,前者勉强以数量取胜,如果单论盈利能力,前者也许难敌后者。
3985家上市公司,中报业绩前10里,金融就占了5家,其中3家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601288,股吧)),2家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中国人寿)。
这让人不禁想到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后,金融比制造业赚到更多的钱,逐渐脱离制造业,从而引发制造业外流。相比之下,德国通过不断提高技术,精密制造依然为德国贡献了较高的GDP。
不久前,乐歌股份董事长项乐宏在网上发文指出基金经理调研态度傲慢:“那些80末90后基金经理们颐指气使、居高临下的态度,至少让我无法接受。”
项乐弘是技术出身,双硕士双学士学位,2010年5月任乐歌股份董事长,到现在已经有10年,2019年年薪为88.56万元。很有意思的是,金融界里董事长年薪最高的是中国平安董事长,2019年年薪885.65万元,相当于项乐弘10年的工资。没有财务金融背景的项乐弘,看不懂基金经理们的赚钱逻辑,并不意外。
避免“非理性繁荣”
和项乐弘一样看不懂基金经理赚钱逻辑的,还有资管圈的大佬。
在长信内需成长基金披露的2020年半年报中,基金经理安昀这样写道:“最近听说一只硬核成长类产品,基金经理从业才三年,做投资仅一年,规模从去年的十几亿迅速膨胀到当前的近两百亿,且大部分规模是今年二季度流入的,该产品基本上全仓半导体。”
安昀已经在资管圈摸爬滚打了10年以上,是长信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从十几亿元的资产规模做到200亿元,安昀承认有“酸”的成分,但是全仓高风险行业是种过于激进的行为。
“不怕死”的投资风格,在年轻基金经理里比较多见。在短期行情上涨时可以获利颇丰,但是行情下行时则祸不单行。一战成名和一败涂地只是朝夕之间。
罗伯特·希勒曾经作书《非理性繁荣》,指出在市场繁荣时,可能产生一系列的风险和泡沫。
当非理性投机被终止放大时,投资者特定投资需求也停止扩大,一旦需求停止,也就是泡沫破灭的时候。
2012年,基金经理任泽松接掌中邮战略新兴产业基金,短短一年后就成为业绩冠军,2017年科技股泡沫破灭,任泽松重仓科技股的基金接连“踩雷”,最终以亏损28.09%的成绩谢幕。
一方面,在乐歌股份股价大涨之后,基金经理纷至沓来,被别人家的董事长怒怼不了解公司,调研没有做好准备,另一方面,投机化的投资风格,也加大了脉冲式的“非理性繁荣”。投机是短期的,注定无法参与企业的成长,与价值投资相违背。
对于金融业来说,要坚守为制造业服务这一点不容易,因为诱惑太多。未来,高端、智能、精密的装备制造,是金融不断靠拢的行业,也是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有力支撑。大趋势下诞生的大牛股,相信会给资本足够的回报。
(作者为每经行业研究员、审计硕士,专注中国上市公司董秘俱乐部专题原创研究与上市公司财务经营报表分析)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