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诺亚研究工作坊
1
宏观经济
近一周重要数据公布
1-11月工业企业利润数据
中信证券
总体来看,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形势良好,企业盈利状况持续改善,制造业盈利增速进一步加快;营业收入累计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盈利状况持续向好,11月低基数效应减弱,单月增速回归正常区间。11月单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高速增长,增速较前值回落,但同比增速读数的大幅波动主要原因在于去年10月份较低基数的影响。从6月份开始,单月盈利增速就保持双位数增长,利润的持续增长主要源于市场供需关系的持续改善。
制造业盈利增速进一步加快。1-11月份,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持续高速增长,制造业盈利水平持续向好,企业经营预期也较为明朗,因此相关企业有望持续扩大投资。
装备和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长加快,部分传统行业盈利状况初现改善。从具体行业观察,11月数据中值得注意的行业有以下三类,其一,装备制造业利润双位数快速增长,在需求持续回暖带动下市场销量增加;其二,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利润双位数增长,医药制造业表现尤为突出;其三,采暖季节煤炭行业利润加速修复,近期动力煤需求增加带动价格上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单月利润增速也较快。
营业收入累计增速年内首次转正,单位成本首现下降。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速年内首次转正。收入增长的同时,11月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年内首次下降,或与持续的降低用电、用地成本以及金融让利实体等惠企政策有关。
重阳投资
如何解读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需求侧管理”及其影响
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常被视为定调第二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风向标。会议特别强调:“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 其实,“需求”这个关键词,今年以来已经被中央频频提及。为什么如此关注需求侧?
需求侧指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我国过去提振需求侧的两大抓手一直是房地产和基建,居民消费相对偏弱,需求侧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问题。 在今年的疫情冲击下,这个问题愈加凸显,不仅需求端的恢复要明显慢于生产端,而且居民消费需求的复苏也明显滞后于房地产和基建的投资需求。 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要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就要求我们不能将注意力只放在供给侧,需求侧管理同样需要重视。
需求侧管理的战略基点是扩大内需,具体怎么做,会有什么影响? 首先,从传统的扩大内需角度,会议强调“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包括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促进家电家具家装消费、提振餐饮消费、以扩大县域乡镇消费为抓手带动农村消费等等。
其次,打通堵点,就要弄清楚“堵”在哪。居民收入是消费需求的主要来源,会议强调,“扩大消费的根本在于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等。这说明中央着眼于体制问题强化需求侧管理,不是简单刺激消费、超前消费,而是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深层次矛盾入手。
最后,供给和需求就像经济的一体两面,相伴相生,要做好需求侧管理,需要供需双侧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在国内产业链具有优势的创新领域,引到需求牵引供给,例如新基建、新能源汽车、5G消费、养老产业等等;另一方面,从进口替代的角度,供给侧改革从去产能到促升级,使国内供给更好地满足国内需求。
2
股票市场
近一周市场回顾
本周市场延续震荡走势,板块轮动频繁,总体波动率大,部分行业和个股估值较高,分化率也高
华泰证券
沪指年内第10次冲击3400,成长型顺周期优于再通胀+传统低估值
“不急转弯”基调后,沪指年内第10次冲击3400点,中游制造为代表的成长型顺周期再度占优,大金融偏弱,再通胀涨价主线分化,对比年内前9次沪指冲击3400,考虑国内外信贷环境与疫情的边际变化,成长型顺周期的细分风格仍占优;短期亦可关注冷冬/出口/事件催化下的煤炭/燃气/纺服/家电/通信/PCB;中线继续以大宗为盾,以制造为矛。
市场特征:信贷预期+外围疫情主导顺周期中的细分风格,中游制造占优
上周两市成交额环比大幅回升。顺周期风格中,碳中和相关的电新、受益于十四五订单改善+订单模式优化的军工强势,大金融偏弱,再通胀涨价主线分化,冷冬相关煤炭+碳中和相关的小金属强势,欧洲第三轮疫情冲击下采掘走弱。顺周期内部分化体现:1)市场仍在评估后续信贷政策,“不急转弯”、普惠小微贷款延展计划续期等信号拉长久期偏好,对中高估值风格有支撑,2)外围疫情冲击下,再通胀逻辑遇短期挑战。
配置思路:成长型顺周期仍占优,节前亦关注冷冬/出口/事件催化主线
考虑春节前央行相对呵护流动性及“稳杠杆”/“不急转弯”政策基调、欧洲第三轮疫情发酵对全球再通胀逻辑的短期扰动,成长型顺周期相对占优。此外明年1月通信运营商大会、2月前低温雨雪天气或继续扩大取暖需求、3/4月疫苗量产前海外供需缺口仍在,分别对应短期通信/PCB、煤炭/燃气、纺服/家电阶段性机会。明年PPI同比与国债利率见顶前,银行保险的配置逻辑也继续顺畅。
南方基金
2020是A股新起点,2021或进入资产配置转换期
2020年可能是A股市场新的起点。虽然经历了很多的波折,包括重大疫情冲击和外部中美关系的冲击,但是整个市场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在大类资产配置中,股票市场要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支点作用。过去很多投资者都抱着一种炒股的心态,而不是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把钱放到股市中来。我们认为这是2020年很重要的转变,即越来越多投资者开始从资产配置的角度参与股票市场。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2021年可能还是一个继续分化的市场。今年很多公募基金获得了很高的回报,但是也有很多个人投资者在炒股上没赚什么钱,差异分化大。而同样的,市场上50%的股票也没怎么涨,上涨的主要集中在前面的龙头公司。这种差异性可能在明年还会继续。其本质原因是市场的前端建设比较好,科创板的推出,随后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在引进科技类公司、创新类公司已经有了很大突破。同时监管层也明显对上市公司的处罚力度,如信息纰漏、欺诈行为的处罚力度明显加强。
整体看,对2021年的市场应降低收益预期。过去两年收益很高的原因,是大类资产配置向权益市场转移,加上优质的上市公司起初的供给不是很足,有一个估值提升的过程。而到2021年这种估值提升已经到了一定阶段,收益的来源可能主要来源于企业盈利的增长,要靠挖掘盈利增长带来的投资机会。但是企业盈利带来的收益确实非常踏实、非常稳健的。
3
债券市场
近一周市场回顾
本周国债收益曲线整体有所下移。主要受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呵护跨年资金面、海外疫情导致风险偏好回落的影响,各期限收益率均有下行,且下行幅度与上周相比较大。
中信建投
展望后期,基本面方面,我国经济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延续,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的基调确保财政及货币政策不急速转向。资金面方面,9 月以来,资金利率出现多次回弹,资金面整体保持紧平衡状态,但进入 12 月后,各期限各品种资金利率均保持在历史极低位,资金面大幅宽松。
我们认为这种情况主要受以下三个因素影响:一是为应对 11 月信用风险事件的冲击,央行在 11、12 月大量投放逆回购、MLF 来呵护资金面以及防止流动性分层加剧;二是临近跨年,资金需求波动不确定性较大,央行以平稳渡过跨年期为目的,适当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三是按历史规律,地方政府专项债有提前发行的可能,引发市场对地方债供给压力激增的担忧情绪。
在宽松资金面的持续性上,我们认为跨年过后资金利率水平会在维持低水平的基础上略微上升。虽然明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有预期央行可能会会通过降准操作来确保开年稳定,但我们认为是否降准仍需根据年初经济运行情况来分析。结合近几次央行定向降准的操作来看,近期的定向降准实际释放流动性的量并不大,央行通过公开市场逆回购及 MLF 投放,可以更加精准匹配、灵活调整流动性。因此我们预判开年降准的可能性也相对较低。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债券正接近最佳配置区。
合晟资产
利率债方面,短期来看,目前过低的短端利率难以持续,但短期流动性可能将继续保持合理充裕。11月以来信用收缩的总量效应告一段落,利率债对信用债的替代效应有所体现、短期内存在增强利率债的配置需求,故不排除前期持续震荡的利率债收益率在1-2个月内震荡下行;市场对于长期利率还是保持谨慎。中期来看,海外疫情导致国外经济重启受阻、但对国内经济并非利空,国内从工业生产情况来看,4季度经济增速出现超预期的可能性存在,预计明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仍将处于较高位置。央行货币政策可能逐步趋紧,预计社融等数据将趋势性下行。综合而言,本轮利率下行幅度可能有限,趋势性机会尚待时日。
信用债方面,受近期风险事件影响,带动转债市场一些信用资质偏弱的品种价格大跌。前期转债市场对信用风险关注较少,一些投资者对于价格偏低、贴近债底的标的具有偏好,但随着信用风险的进一步扩散,一些低评级转债的债底实际安全性受到怀疑,预计未来信用风险将更多被纳入转债定价框架,一些弱资质标的被机构入库的难度将越来越大,采取低价策略投资转债须进一步甄别其信用风险。
扫二维码 领开户福利!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