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张俊鸣
“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提法本周出现在证监会的官网,引发市场各方对A股迎来“储蓄搬家”的想象空间。从历史上来看,“储蓄搬家”动起来往往和牛市画上等号,2020年以来公募基金持续热销、爆款不断也佐证了“储蓄搬家”已经是正在进行时。在目前存款利率较低,同时替代存款的固定收益产品也没有提供太多有吸引力的收益率情况下,A股确实具备进一步“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的空间。除了用持续不断的“赚钱效应”来维系人气外,“减震效应”和“多元效应”也在扮演着重要推手。笔者认为,要把这“三大效应”发挥到最大化,公募基金需要发挥核心角色,制度设计重点向其倾斜有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赚钱效应”是吸引“储蓄搬家”的前提
“无利不起早”是投资者参与股市的真实写照,对个人投资者来说尤其如此,一个没有赚钱效应的市场如同一潭死水,不仅无法吸引增量资金持续进场,反而场内的存量资金也会寻找合适的出局机会。相比其他类型的资金,居民储蓄虽然规模庞大,但要成功实现“向投资转化”,更需要实实在在的赚钱效应。这个赚钱效应不仅是某个指数涨了多少,更在于有没有合适方式让投资者能够比较容易地实现获利。只有让相当部分的投资者“先富起来”,才能以一个个亲身经历的赚钱故事形成“先富带动后富”,带来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入市。
其次,这个赚钱效应必须要有合适的“媒介”。在全局性的大牛市当中,大部分股票都有不错的表现,下场炒股“敢”字当头就可以赚钱,此时股票就成为营造赚钱效应的媒介;而高度分化的结构性牛市中,参与门槛较低的公募基金把握机会,凭借较好的投资收益也可以成为媒介。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容,分化在所难免,持续性的全面上涨难度加大,公募基金成为媒介的概率相应也在上升。
此外,“赚钱效应”除了看绝对收益率之外,还取决于相对收益率。要让居民储蓄有“搬家”的理由,股市除了要提供比储蓄更高的长期收益率之外,还需要面临其他投资方式的挑战。从居民储蓄的构成来看,长期储蓄偏重于安全性,而短期储蓄则更多是流动性的需求。因此,如果有和储蓄类似的较高固定收益产品,或者投资门槛较低、更具赚钱潜力的投资品种,那么居民储蓄也未必会大规模入市。因此,“赚钱效应”是“储蓄搬家”的前提,股市只有提供相对更好的“赚钱效应”,才会赢得更多居民储蓄的青睐。
点击->
扫二维码 领开户福利!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